我比较惭愧,自打Z推我去看《刀锋》之后,我拖了2年之久才看起。2019.08.03-2019.09-19,中间断断续续才看完,拖拖拉拉近一个月才写完。
毛姆更像是一位观察者,他带着客观、冷静的口吻叙事着拉里、索菲、苏珊、艾略特、伊莎贝尔等不同人物的命运轨迹,顺着这条路线走,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竟有如此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追求,并都如此秉持着自己的执念并坚定着。他在小说中没有标榜或贬低任何一种人生,在他的笔下,探索生命本质,追求自我完善的人生注定孤苦,但沉迷于物质生活,博得主流价值观认可的人生也并不轻松。
“剃刀锋刃, 越之维难;
智者有云,得道弥艰。”
————《羯陀奥义书》*
伊莎贝尔依附于他人所追求的物质生活并非我想要的,而拉里苦行僧似的精神追求亦非我所想。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活得像拉里一样,那么就按照自己的活法去生活吧。看完之后我才稍微理解小说开头的那句话: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为什么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呢?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越过刀刃。如果说人生如刀,我们都在不断地打磨自己的刀,等到有一天变得锋刃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变得胆怯呢?
—01—孤独迷茫的 拉里
从幼时的举目无亲到参加一战后的怀疑人生,他放弃了大家眼中的可观前程去寻找所谓的精神归宿和自我,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如此的不务正业不求进取,这趟修行之旅必定孤独。
战争的遭遇让拉里顿觉命运的无情和残酷,他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人存在的意义,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他深感自己的无知,也不知找谁求教。在学习这事儿上,拉里拒绝上大学,而是选择了一意孤行的翻书阅读。
他没有接受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是抛下一切足迹踏遍世界各地去“晃荡”,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个答案,关于人生的终极奥义。他孤身一人去巴黎去寻找答案。到了巴黎后,拉里每天阅读8至10个小时,学习各种语言,去巴黎大学旁听。读了多年书之后仍觉得自己“一无所成”,于是他又开始踏上印度之旅,寻到甘尼沙大师,在哪里生活了两年。突然某天在一棵大树下他产生了融入“焚”的体验:
“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一阵酸麻从脚底直贯脑门,我感觉仿佛突然间从肉体中解脱了出来,作为纯碎的精神,享受着一种我从未体验过的愉悦。我感觉我有一种超越了人类的知识掌控了我,预示,曾使我困惑的一切全都豁然开朗,曾使我迷惘的一切全都迎刃而解。我快乐到了痛苦的地步,我拼命想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因为我感觉如果再持续一刻,我就会死去了;然而为了这种狂喜,我又宁肯死去也不愿将其放弃。”
————《刀锋》
他极大地提升了精神纬度,看到这里,我以为拉里会遁隐于世,远离尘世,隐居生活。相反,他要生活于尘世之中,去热爱这世间的一切……这番顿悟之后,他动身下山,拜别了甘尼沙大师。
当一个人选择了不走寻常路时,便得孤注一掷。他注定不会被大多数人理解,也不需要被理解,孤独但内心充盈。
他对善恶有了结论,他接受善恶同时存在,生死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终于平静下来,决定回美国后生活。
“平静的生活,坚忍地生活,活得有同情心,活得无私、无欲。”
————《刀锋》
这对我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境界,首先我还不能活得那么平静,甚至恰恰相反,我活得很烦躁。
—02—社交狂人的 艾略特
他的一生虽华丽耀眼却琐屑无聊,但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活法,他本人可沉浸其中,忙得不亦乐乎。艾略特一生都在努力争做上流社会的声名显赫的人物,锲而不舍地在名利场上拼搏着。我想,也许他只是想做一个不被忽视的人吧。
谁又能否认,他超级势利眼,同时又是最仁慈、最体贴、最慷慨的正人君子呢?他注重亲情、善待下人且热情好客。
艾略特最后孤独地死去,一辈子在社交场上如鱼得水,看似广交天下知己,但最后的葬礼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但毕竟在晚年他的遗产里有一大笔钱赠予了教堂,房产归伊莎贝尔,赠予仆佣们的也都很慷慨。除了最后艾德娜没有为他这个过气的交际花准备宴会请帖让而让他愤愤不平,他这一生,以他的角度来看,也不算失败。
—03—要有滋有味地活着的 伊莎贝尔
“我只是一个正常的、普通的女孩,我要过得有滋有味。”她活得很真实。
伊莎贝尔与拉里本已有婚约,但拉里一味地“晃荡”让她选择放弃,她声称放弃拉里是因为不想阻碍他。人总是愿意把自己说成是牺牲的一方,仿佛加了“牺牲”两个字,所有的就变成了好的。但她其实在狡辩,她更爱的是自己,她只是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堪。拉里所承诺的那些虚无缥缈的一切都是虚妄,她想要有滋有味的生活。
伊莎贝尔说:“爱情是个很不行的水手,你坐一次船,它就憔悴了,当你和拉里之间隔开一座大西洋时,你会意想不到的发现,在启程以前,好像无法忍受的苦痛,也变得轻微了。”最终她选择和富商之子格雷结婚,选择了优渥的生活,选择了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她醉心于灯红酒绿的物质生活,精神上却依然对拉里恋恋不舍。从她的角度来看,她的选择是明智的。然而好景不长,他们遭遇了美国1929年的金融危机,令我刮目相看的是在格雷破产后,伊莎贝尔的不离不弃,她非常忠诚且没有太多的抱怨。靠着她舅舅的接济,日子也还算过得去,而后那一笔殷实的遗产也让他们有了重新的开始。
伊莎贝尔虽然没有嫁给拉里,但是,她的心里一直惦念着,不管他走到哪里,她都密切关注着。 伊莎贝尔还沉浸在她和格雷能与拉里在美国见面的喜悦里,然而毛姆却认为拉里的美国离他们的美国就像离戈壁大沙漠一样遥远。当伊莎贝尔发现自己真的无法理解拉里之后,她痛哭完全彻底地失去他了,原来永远不理解一个人也就是永远失去一个人。然而没过一会儿,她重新在脸上扑了粉,涂了口红,因为等会还得和格雷去赴一场饭局。看到这段描写,我不得不承认,这才是活在当下呀,实在是可爱又迷人。
虽然她永远都不会明白拉里所追求的东西,但是她努力地过好自己选择的生活,也在一个活跃而有文化氛围的圈子里有了稳固的地位,也算“有滋有味”地生活着。
—04—热爱生命的 苏珊
对于苏珊,我是蛮喜欢、欣赏的,她好像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管是做模特还是后期自己作画,她都非常知道自己的价值。
她在各个画室里做模特,也成为了多名画家的情人。虽然很多段关系都走到了尽头,但她并不觉得恐慌,也毫无怨言地接受,因为她已经知道了自己的价值,她爱上了艺术圈的生活,摆姿势让她觉得很有趣,听艺术家聊艺术骂画商这种生活让她很快乐。
苏珊干的这一行也像别的行业一样,有起有落。比如期间,她很鲁莽,爱上了一个人并且还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和他在一起三年。有一天这位画家的父亲病重,要求他马上回去。他只给苏姗留了些钱,却再也没有回来。而后一场伤寒让这个靠男人过日子的风尘女子状况凄惨,她遇到了拉里,拉里给予她很多帮助和温暖。文中苏珊也和毛姆说道;“我自己有一度几乎爱上了他。这无异于爱上了水里的倒影,或者一缕阳光,或者天上的一片浮云。我差一点陷进去了的,甚至现在回想起来,我还在为那时冒的险不寒而栗。”我个人觉得书中能理解拉里的人除了毛姆,另一个便只有苏珊了吧。
随后苏珊又遇到了一位制造商阿希尔并成为了他的情人,他有着丰厚的资产给苏珊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并能用多余的钱供养孩子。苏珊给这么多的画家都做过模特,她突然萌生出一个念头,自己也当画家,她买来画笔,画布和颜料,马上开始干起来。她像那个风景画家那样画风景画,像那个立体派画家那样画立体画,又像那个斯坦的纳维亚人那样照着美术明信片上抛锚的帆船画,她不会画画,但色彩感很好,虽然画得不好,却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同时阿希尔也鼓励她:“你不要像男人那画,要像女人那样画,色彩不要太浓烈,画得好看就行了,搞艺术这行,真实是最好,也是唯一的办法。”
书中的最后只写了苏珊与阿希尔即将结婚,在阿希尔的协助下苏珊成功的在画廊展出自己的画作。
苏珊是唯一一个从自己的每一段经历中获得了实实在在馈赠的人,功利却真实到可爱。而且这些选择没有一丝妥协的痕迹,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并无时无刻不在为之努力。
—05— 死于“诗意灵魂”的 索菲
索菲是我觉得全文中最让我心疼和可怜的一个角色。
毛姆初见索菲是在伊莎贝尔家中的晚宴上,那时的索菲就和宴会的场上的人物调调不同,谈吐自有一番清新有力之处。
然而再次见到的索菲却是面目全非,成了烂醉如泥放荡纵情俗艳不堪的妇人了。
是的,她堕落了,原来她经历了非同常人的悲惨遭遇,家破人亡,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她自甘堕落地陷入酗酒和滥交的泥潭,用放纵自己来报复上帝的残忍。
毛姆和格雷都对索菲抱有同情、难过。但伊莎贝尔对索菲的评价极其恶意,她认为那就是真实的索菲,她的本性就是浪荡。直到索菲死了也认为那是她应得的。
而拉里并没有附和。他回忆起儿时的岁月,索菲还是一个瘦弱的,头发绑着蝴蝶结,爱写诗的少女,他想把那个美好单纯的她找回来。于是拉里决定同索菲结婚,伊莎贝尔不甘心,甚至抑制不住的愤怒让她第一次歇斯底里起来。是的,拉里仍旧闪耀着当年那独特的魅力,既然不能是她的,那也不能是别的任何人的,尤其,是她蔑视甚至仇视着的“堕落”的索菲。她绝不想也不能让那个“荡妇”毁了拉里,表面上答应和索菲和谐相处,但后面还是使用了手段,最后的结果也如她所愿,索菲在临近结婚前几天突然失踪了。直至死亡将她再次带到我们面前。
当听闻索菲的死讯时,伊莎贝尔却说“索菲过着那样的生活,结局的悲惨也是注定了的”她一开始并不承认索菲的死她也有一定的责任,后来在毛姆的一再询问下,伊莎贝尔袒露了自己是刻意在桌上留下了那瓶酒引诱索菲喝下的。
我不知道如果伊莎贝尔没有从中作梗的话,拉里和索菲结婚了会有怎样的结局?
可能拉里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伊莎贝尔,他从小爱着的,一直都是那个拥有美好“诗意的灵魂”的索菲,毕竟拉里在书中也和毛姆吐露 :“我这辈子碰见的唯一我可能娶的女人就是可怜的索菲。”毛姆将“诗意的灵魂”安放在酗酒吸毒的索菲身上,让她成为天使与魔鬼的合体,最终死于大海,是否也意味着对索菲的洗涤与救赎呢?
至此,索菲仍是她自己,或,终没能成为她自己。
读完这本《刀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每个人都渴望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可又如何才能过好?我也时常询问自己——自己究竟为何而活着?而如果人生真的存在某种意义的话,那也需要足迹和思索去寻找。
在浮华尘世中,我们翻滚沉浮,承受着如此多的现实困惑与烦忧,有对工作、买车、买房、结婚、生子、育儿、看病、养老等一系列问题,的确容易令人迷失。愿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的幸福的生活着。
毛姆曾在文中给索菲的一本书上写下了“Mignonne,allons voir si la rose……”的诗句,最后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
宝贝儿,让我们去看那玫瑰
清晨才刚刚绽开花蕊
裙般的花瓣沐浴着阳光,
恰好将夜色褪去
又绛染裙褶缕缕,
如花般颜色的,正是您的面庞。
啊!只是一小会儿,
您看那花,宝贝儿,
她那凋零的美丽翩翩迟迟!
哦,自然竟也如恶妇般残忍,
仅仅朝夕之瞬
这花便稍纵即逝!
宝贝儿,若是您信我的话,
就趁着青涩韶华
趁着如花灿烂的年岁
去采摘,采摘您青春的花朵:
因为时光会将您的美貌包裹
一如他暗淡了这凋谢的玫瑰。
如此美丽动人的诗句,然而索菲没能去采摘她那青春的花朵,那就让我们替她去看看那玫瑰花吧。
2019.10.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