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开花遍地黄,永远跟着共产党
——读《苦菜花》
文/苇眉儿
国庆期间,阅读冯德英的《苦菜花》是一件很应景的事儿。这部30多万字被誉为“中国版《母亲》”的长篇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位朴素而感人的母亲形象,成为向祖国母亲祝福最好的方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砥砺前行,吾辈自强。
1935年生人的冯德英,1953年开始酝酿构思处女作《苦菜花》,1955年11月写于汉口,1957年7月改于北京,初版于1958年1月。《苦菜花》的出版让年仅23岁的冯德英一夜成名,稿费8000元全部捐献给了家乡的烈属。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当选“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代表”的冯德英时,对只有51公斤的他说,“不要全捐了,稿费还是应该留一点嘛,你那么瘦”。
后来,冯德英还写作出版了《迎春花》《山菊花》,和《苦菜花》合称“三花”。2008年9月20日,山东省威海市政府建设了冯德英文学纪念馆,馆里有一匾一横批。匾是启功先生题写的“三花庐”,横批是赖少其题写的“每日煮书”。
《苦菜花》版本不计其数,我阅读的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先锋读书会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2021年7月出版的百部红色经典之一,更是意义深远。
《苦菜花》中的母亲,有作者母亲的影子。冯德英学习写作时,最想写的就是自己的母亲。他小时候父亲到东北避难,母亲一个人拉扯他们兄弟姊妹,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在冯德英11岁时就离世了,但母亲的形象却深印其脑海无法忘怀。
书中塑造的母亲形象,有着善良的品质仁慈的心肠,她爱自己的子女胜过爱自己。当子女参加革命时,她担惊受怕夜不能寐。当得知战斗计划被奸细告密时,她果断勇敢地冒雨将情报准确及时地传送给部队,全然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战斗打响的那一刻,母亲又拖住敌人掩护部队战斗,挺身而出与敌人面对面周旋、战斗,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母亲爱革命队伍中每一位献身祖国的人,这一刻的她,爱战士胜过爱自己的子女,却唯独没有
她自己。
母亲的性格塑造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磨难。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母亲从忍气吞声、担惊受怕到支持革命、热爱革命、献身革命,终于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名灵魂高尚受人尊敬的革命母亲,是一次又一次尖锐的矛盾冲突造就了母亲形象。她认识到:这前世的冤,今世的仇,不仅是个人的,更是阶级的仇恨,只有革命才是苦难农民的唯一出路。母亲啊,把对儿女的爱扩大到每一名革命战士的身上,上升到对革命对党的无比忠诚地热爱。母亲的觉醒,象征着千千万万老百姓千千万万贫苦大众的觉醒和成长。
作品塑造了豪爽能干、勇敢忘我的娟子,英勇不屈、热情大方的星梅,还有一个有妇之夫却爱上了家中长工并与之有了孩子的特殊角色形象——杏莉母亲……莫言曾说,“《苦菜花》对参考战争环境下的两性关系的描写卓有建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作家。他确实把装模作样的纱幕戳出了一个窟窿。由于有了这些不同凡响的爱情描写,《苦菜花》才成为反映抗日战争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那个时代的女性啊,“这前世的冤,今世的仇,我烂了骨头也要跟你们清算”,都说苦菜花,苦水里生,苦水里泡,苦叶连苦根,虽经冰冻雪压石头埋,却开花遍山岗,朵朵映太阳,受苦人拿枪闹革命,永远跟着共产党。
读完《苦菜花》一书,我又看了电影《苦菜花》,开头一幕叫人难忘。
一只小手采摘盛开的苦菜花。
母亲:曼儿,花太小,不能戴,给妈吧,菜根还能吃呢!
曼儿:不!我把它栽到院子里。
母亲:傻孩子,没露水,没太阳,长不大。
曼儿:我好好养着它,能长大。
那漫山遍野盛开的苦菜花啊,根是苦的,花却是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