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学归于致良知

心学归于致良知

作者: WXJ水晶物语 | 来源:发表于2023-04-03 22:14 被阅读0次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第二十章心学归于致良知

    大礼议事件

    明武宗朱厚照这个奇葩皇帝因为最爱玩儿,结果也把自己给玩完了。朱厚照死的时候还没儿子,谁米继位?经过众臣讨论、内阁首辅杨廷和举荐,最终13岁的湖北兴献王朱厚熜继位。朱厚熜把年号改为嘉靖。嘉靖出自王阳明在庐山之上写的一篇记载“平宁王之乱的真实历史”碑铭最后一句:感谢苍天护佑,以“嘉靖我邦国”。这也说明朱厚熜这时是喜欢王阳明的。

    他登基之后,先封王阳明为新建伯、光䘵大夫、上柱国,兼任南京兵部尚书。这时候王阳明正在余姚老家陪他老爹。闻听此讯,整个乡里都来祝贺。

    王华真是一个有大智慧的父亲。这时就跟王阳明说,万事万物之理都在变化,不要得意,祸福相依嘛。不好的消息可能孕育着好结果,好消息的背后可能孕育着不好的结果。嘉靖封你新建伯,你未必要那么高兴,这事很难说。只有变才是不变之理,这是什么?这就是易学,这就是辩证法,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大智慧。结果呢,父亲的话应验了。你还是回到江西巡抚任上待着吧。

    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呢?就是因为杨廷和的反对,他不喜欢王阳明。

    杨廷和和朱厚照还没面,两个人的矛盾就产生了。首先,杨廷和想以皇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进门,但是朱厚熜以不是孝宗皇帝的亲生儿子,我有我的爹而不同意,杨廷和不得已还是以皇帝的礼仪把朱厚熜接进门。

    接下来,就为嘉靖皇帝到底应不应该称自己的爹为爹,大明王朝耗尽了元气。杨廷和虽然最后很早就被赶回家,但是为了这个礼仪、这个名称,嘉靖和以杨廷和为首的文臣吵了整整十八年,这就是明代嘉靖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嘉靖皇帝坚持不向朱厚照的爹为爹,而叫自己的爹为爹,这也是遵从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恰恰印证了王阳明“致良知”的相关内容。

    最后,嘉靖皇帝因为要继续他的专制统治,发现最好的专制思想就是朱熹理学那套东西。而王阳明的心学却与朱熹理学格格不入,嘉靖后来就不喜欢王阳明的心学,便也不怎么喜欢王阳明本人了,算是“因言废人”了。

    说到根本,王阳明和他的心学之所以受到朝廷的打压,最根本、最本质的原因是明清两朝专制政权的嫉贤妒能。

    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的单位的领导嫉贤妒能,那将是一个单位最大的悲哀。

    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一旦良知觉醒,人生就是一片光明。所有的困难挫折都挡不住他。当然,这种觉醒一定自困难、挫折中来。如果每个人内心良知觉醒了,人生的价值自然就会体现,人类社会就有希望了。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本质,是让人们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王阳明“致良知”的本质是,让人们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这种内心的光明指引,应该是人类光明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

    我们大多数人最大的困顿是什么?就是面临事情的时候,面临生活困难、挫折、矛盾,面临红尘中各种纷繁复杂现象纷扰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左右我们的情绪、思想、情怀、智慧,我们是听从外在,还是听从内心?

    我们往往在意的是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而不是听从我们真实的内心。

    歌妓柔奴坚持要和被流放的主人王巩到瘴疠之地岭南,去照料他的生活,后来,王巩的两个儿子都死在了那里,王巩与柔奴两个人在那个艰难岁月里好不容易熬了回来。王巩的好友苏东坡请他们吃饭,王巩叫出柔奴歌唱一曲。结果苏东坡一看,柔奴长得比原来还年轻漂亮。就问她,你在岭南那么艰苦的环境里,怎么还能活得这么滋润呢?柔奴一笑,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那么困顿的环境里,究竟是听从外在的声音,还是听从自己的心声?你的心灵安静了,外在的困顿就左右不了你。这就是良知的本质---听从内心的指引。

    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从大困境和困顿中来的。

    如何致良知?要“实落用处”,要在事上练。你不事上练,你就不会得到真正的致良知。而越是困境中的事上练,越是能够得到真正的致良知。

    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干什么事儿,心安才能沉着应对,才能发挥应有的智慧,才能真正得到历练。

    意外的收获

    “致良知”学说一出,阳明心学一个大的归宿、一个终极的升华就出现了。之后,王阳明又得到了第二个意外收获,收了一个关键弟子王艮,原名王银。

    王银原来是江苏泰州人,家里本来很穷,跟着父亲做生意,可以说是士、农、工、学、商里头最低的一级。但是王银这个人很聪明,天赋很高,热爱学习,走到哪儿都捧着四书五经看。小的时候碰到不懂的见人就问,也不害羞,也不羞涩,胆子很大。

    长大之后,请教了很多人之后,王银渐渐有了自己的感悟、体会,见人就说,见人就讲,也是热爱讲学。讲学其实很培养一个人,尤其培养一个人的思想、智慧、逻辑能力。

    讲到后来,王银自负到什么地步?觉得天下知识分子都不在眼中了,你们的理解都不如我,我认为四书五经讲的都是百姓日常生活之用。因为口才好,一般人辩不过他。到后来听说阳明心学大盛,不服气,就来见王阳明。王银就是有几分狂狷。

    王阳明了解了王银的事,也非常喜欢,觉得这是一个好苗子。尤其在“致良知”的学问体系完全提出之后,想要见见这个人。

    两人见面,连辩了两天之后,彻底拜服,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也很高兴,并替他改了名字,把“银”字的金字旁去掉就叫“王艮”,字汝止。对他说,你太张狂了,要懂得收敛,要懂得停止。

    王阳明说,收服王艮比平宸濠之乱还让他感到欣喜。因为,在后来王学分的很多派别中,最有名的就是泰州学派,就是因为这个王艮。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王阳明虽然没有在建功立业上更进一步,入主内阁,到朝廷大显身手。但是,这种困境反过来促使了阳明心学的巨大发展。

    当我们想极力去办一件事时,如果没有办成,那么,我们也可以像王阳明一样,在另一个地方(或一件事上)专精我们的爱好和强项,修练本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学归于致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uj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