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律诗的中间两联是情境间隔的,一联写景,一联写情,有人径直将之称为景联和情联。
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起写登楼,接写楼上所见景色,次由景转情,写身世遭际,情怀骤变,最后一合,既把视野放到“戎马关山”这一更大的范围,又以“凭轩”回应首联登楼事,借“涕泗流”三字结束全篇。二是中间两联符合一景、一情这样的规则,是典型的景联和情联。
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在起承转合上用得比较得体。
首联一上来就提出了丞相祠堂,然后交代了地点和整体环境;次联写祠堂内的景色。
第三联转开一笔,回首历史。如果仅仅围绕着祠内或者是祠堂来写,格局便放不开,便显得狭小。杜甫非常善于作转,转的时候他往往将视野放得非常阔大。所以,从祠内景色,一下就转到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14个字,总括可诸葛亮的一生。“三顾”,写当年先主请诸葛出山,以及诸葛未出山就定下三分天下这样的远景大计。“两朝”,指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诸葛亮经历先主、后主两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老臣心”,就把诸葛亮这种精神包含进去了。这两句诗,一写他的出山和谋略,一写他的经历和精神,概括力非常之强。而诗歌能达到这种效果,关键在于一转。颈联这种转折,力度是很大的,它虽与上联也还有一些联系,但这种联系已远远抵不过转折的力量。这种转折,是由祠到人的转折是由现实到历史的转折,也是由景色到人事精神的转折,所以视野骤然扩大,内蕴也变得非常丰厚了。
末联是合,即总结。话说得非常感慨,也非常苍凉,感慨苍凉之中又有一种沉雄的力度。
这首诗从结构的法则上来看,应该说起、承、转、合运用得比较得体。在这个法则中,较难做好的是第三联的“转”与第四联的“合”。
特别是在第三联转的时候,有的是转不开的,总觉得这一转离前面两句太远了,总在一个很狭小的范围内去进行构思,所以格局就显得打不开。有时在转不得的地方硬转,在收不住的地方硬收,就可能获得一种出乎意料的惊奇。
律诗颈联开始转,绝句第三句就要转了,这是定法。但是也有不依据这样一种法则的: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边三句都是写破吴后胜利者的志得意满,以及对生活的尽情享受,其所表现的情态,用一个“满”字即可概括,就是“满招损,谦受益”的那个“满”,自得,自满。可是,等待他的是什么呢?等待他的是破败、灭亡,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的一片荒冷苍凉。在这里,前三句写胜、写喜,后一句写衰、写悲。在鲜明的对比中,表现出巨大的落差,给人造成强烈的震撼和惊醒。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首句写自然环境,突出“暗”,第二句写城,突出“孤”,第三句写战,突出“苦”。从第一句到第三句,都是写那种压抑的、苦寒的、艰苦的环境、气氛和生活,而到了第四句突然一转,昂然而起,一下就把前三句那种低沉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表现出了抗敌的坚强决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