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杏——杏坛、杏林、杏园

三杏——杏坛、杏林、杏园

作者: 琴心雕虫 | 来源:发表于2023-11-28 22:50 被阅读0次

        学习《师说》,第一次关注课文中配了一插图,是南宋版画《杏坛图》,于是想到了杏坛、杏林的关联,搜索时还发现了杏园的说法,于是三杏合一,加深印象。

南宋版画《杏坛图》

      《杏坛图》大概是运用了关于“杏坛”的最早记载,即《庄子》——《庄子·杂篇·渔父》中说:“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晋人司马彪注云:“缁帏,黑林也。杏坛,泽中高处也。”

        曲阜孔庙的杏坛,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所建。清代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云:杏坛在宋以前,本为殿庙旧址,汉明帝东巡过孔子宅,曾御此说经。宋天禧间,孔子四十五代孙道辅监修祖庙,移殿于北。不欲毁其古迹,因庄子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语,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可见,“杏坛”实际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在也多指教书授人的地方,亦指教育界。

        一般说来,杏是指水果杏树。杏,古称梅。黄梅雨季,就是梅子黄时下的长雨。话梅、望梅止渴,都是这种水果。适合菜园栽种。杏花春雨江南,“三月桃花”,杏花开放时间与桃花差不多。注意,平常说的梅花是指腊梅。

        2.杏坛图里边的杏是银杏。杏坛图用银杏,是因为银杏形象伟岸,象征意义更好。桃李满天下,听起来不错,画上桃树李树,俗太多。

      “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一个词汇,该词产生于汉末。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医术高超的医生。

          杏林来历:据传东汉时期福建籍医生董奉,与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董奉医术高明,视钱财如粪土,为人治病,从不取人钱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愈之后,如果愿意,重症患者在董奉的诊所附近栽种五棵杏树,轻者就栽种一棵杏树。十年过去之后,董奉的诊所附近就有了十万余株杏树,郁郁葱葱,蔚然成林,成为当地一景。杏果成熟后,董奉又将杏果卖出,换来粮食周济庐山附近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被救助的百姓就多达两万余人。在董奉去世后,庐山一带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董奉。

          后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往往喜欢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一类的话语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

1.杏园

        唐代,新科进士赐宴时,在宫城外的杏园,其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时人称进士为“杏园客”。唐宣宗时刘沧在《及第后宴曲江》中提到:“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杏园”在唐代指的便是新科进士游宴之地,“杏园游宴”是唐代文人的雅趣活动之一。后来“杏园”便被赋予了庆贺金榜题名的含义。

相关文章

  • 杏园(大唐芙蓉园游记)

    杏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在各地杏林讲学。唐朝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杏园成了皇帝为高中...

  •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成语中的水果.杏

    杏林春满、杏脸桃腮、红杏出墙、缁林杏坛、杏雨梨云、杏花菖叶、望杏瞻榆…… 杏花能观赏的时间极短。喜欢杏花,是因为它...

  • 微诗五首(十五)

    (1)摘杏 陌路齐聚杏林 大家准备下手 蚊子准备下口 (2)摇杏 风雨踩落的杏 衰老 抱着树 一阵狂摇 落满 ...

  • 杏园

    我和老婆自2007年在西安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方式相识相知相恋。 当时,我在西安已弹尽粮绝,苦不...

  • 杏园

    小时候我家有个小杏园,面积不大就在村北头的边上,呈东西长方形,记得从东到西有大大小小十几颗,具体多少记不太清了,只...

  • 随意打油一首

    杏园小阿娇,美引蜂来追。 矜持散幽香,醉到三春迟。 春风突发飚,怒向杏林中。 朵朵扔树下,伤透小奴家。

  • 小杏叶

    小杏叶文/荔园默默期盼已久的湖边小杏林终于黄得明亮了一片小杏叶从高处的某个缺口洒下来她冲破了某种禁锢迎向自由却无法...

  • 写于2017-07-02——小城生活

    每年的这个时节家乡的杏熟了,杏园也就开了,这时候,各地的人都会来这里采摘新鲜的杏,杏园迎来了一年当中最热闹...

  • 金灿灿

    午后甜点:双杏寺里379岁的银杏树和江边银杏林

  • 玛雅31

    1984.10.11伍杏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杏——杏坛、杏林、杏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vx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