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愚人节,是西方人的节日。年轻的时候玩过,挺好玩的,当看到被你愚弄的人一脸懵逼的样子时,就憋不住地想坏笑。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跟汉文化有关,而且大都跟吃有关,这可能跟我们的农耕文化有关,“民以食为天”。随着改革开放,西风东渐,西方文化悄然地渐染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比如西方的节日有不少就为我所用,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这些节日让我感觉很温暖,我最喜欢的是的感恩节,我觉得感恩是人最起码的良知。
中华民族长期受儒家文化的濡养,仁义礼智信成为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历代统治者都倡导“以孝治天下”,儒家文化成为统治者维护其政治统治的思想文化。如颇让后世诟病的西晋王朝的统治者司马炎,被一篇《陈情表》中的“孝”感动得一塌糊涂,竟然放过了不想合作的蜀汉旧臣李密。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礼”,我们有着久远而丰富的礼制,其中有关“孝”方面的礼仪就有很多,但是我们却缺少一个文化意义上的节日。
原以为我们是最重视孝道的,总以为西方人似乎对父母的感恩不足。为什么会如此?我以为是我们缺乏对方文化历史的了解,就像在改革开放之前,西方人都以为我们依旧梳着大辫子一样,因而我们总习惯于从本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每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与之相应的文化也各有不同。文化只有表现不同,没有高下之别,就像西方人把歌剧奉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而我们把京剧当做我们的国粹,它们都是艺术的精粹,美的象征,都给人美的享受。虽然我们的三观未必被西方人认可,但爱美是相同的。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这是人类共同共通的。看到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我们就说中国的父母是天下最爱子女的父母,其实爱是相同的,只是方式不同。曾几何时,那个为了中国的养女能够得到合适的骨髓配方,而寻遍中国大地的美国养父母令多少人感动?所以我们在不了解对方时,不要轻易否定对方抬高自己,文化不是竞技体育,很多东西是不能分出高下的。
对待外来文化毛泽东曾说“洋为中用”,鲁迅先生也说“首先要拿来”,而不是厚此薄彼,当然也不可奉行“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过母亲节和父亲节就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方式。只要是好的有营养的,我们就该学习吸收。要想学习,我们就要放弃偏见,减少误解,就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讲的,只要对我们有营养,就要拿来吃掉,这样才能强壮我们自己。
要善于学习和吸纳外来文化的精髓,强壮我们自己的文化。尊重对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的差异性。
2022年4月2日星期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