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子月 | 来源:发表于2017-05-08 17:13 被阅读0次

    到今天,终于把老师送的两本书读完了。用了两个星期,时间有点长,不过这段时间它们给我的力量可谓是无穷大。

    这两本书是朗达·拜恩的《秘密》和《力量》。

    与其说,全然的相信书中的内容,不如说,我是在边读边体会,边感悟边反思。

    最近一段时间,似乎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变弱了,转而开始更多的思考。

    昨天早上,左老师讲完《论语》第二部分的时候,老师们提出中间落了一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无论和朋友聊天,还是和自己对话。可每一次说过就说过了,说完就完了。直到昨天才发现,原来自己最近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悟。

    知识学得多了,如果不善于总结,不善于做梳理,不善于输出,那么永远都是零零散散的珍珠。这就是我过去的困惑所在。

    过去最自豪的就是每周至少保证阅读两本书,有时候速度够快,甚至可以读四本。可那时的阅读只是单纯的阅读,笔记也只是单纯的摘抄,抄下那些自认为比较有共鸣的词句。也许这就是小时候写作文老师经常告诫我们的,一定要记住那些让你有感触的句子,以便在写作当中升华整个文章。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抄下很多好的句子,可是真正用在写作、演讲或者正常交流当中的,无非就是那句印象最深的,最让你有所共鸣的一两句。

    其实到现在也是这样,因为我真的不够聪明,记不住那些特别好的句子。直到有一天,我真的明白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是说你真的读了多少书,而是那些读过的书你真正消化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如果让你把一本书用非常简短的一段话表述出来,你真的能够抓住书中的核心吗?

    过去的我不能,现在的我,慢慢在努力学习。

    现在回想,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化自己学习模式的?应该是和Mona、凯利斯等等小伙伴们在一起之后的一段时间。

    最初的自己真的不会输出,只是输入,大量的输入。现在想想,那时的能量就像小宇宙一样,瞬间爆发,似乎能够吸收很多很多,每天同时进行着哲学、散文、心理学的内容,不怕混淆,不怕混乱。也许是因为当时急需要补充养分,所以每天一睁眼对学习如饥似渴。

    渐渐发现学习速度随着时间慢了下来,好像学东西不再那么着急,开始学会了把过去读过的书和生活做一个连结,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生活中体会,从最小最简单的那个点开始。在每一次分享过程中,我们开始慢慢要求自己输出。

    从一开始僵硬的输出总结,到现在能够比较顺畅的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是一个漫长的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

    其实这就是禅宗思想中的“渐悟”。

    写到这儿,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渐悟”中不间断,每天成长一点点,随着经历的增多,知识的增多,思考的增多,“顿悟”会不会也随之增多呢?

    个人觉得,会。

    因为任何创造力的产生,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你对生活有了很多感悟之后,对待一切事物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那一刻的你所拥有的,正是属于你,独一无二的思想。

    谢谢淡老师送给我的这两本书,我相信,在未来的每一天,因为读过它们会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因为我感受到了那股力量——我所追求的内在的喜悦、内在的平静以及内在的愿景,我的“思想”和“感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fv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