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古今中外哲学关键概念:镜子
了解了这个隐喻,就找到了一连串珠子的线
镜子既能反映真相,又能制造假象
镜子就是心经里的心
心如止水,止水即镜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哲学是特殊的讲故事的方法,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辅助工具
黑暗森林,走出去不能靠镜而要靠灯
灯不是在反映世界的现象,而是帮助你从黑暗当中走出来,帮你在一团漆黑的时候走出困境,活下来。
灯和镜子是两种不一样的东西:镜子是向你展现真相,是一种获得关于世界真相的认知方式;灯是一种辅助工具,帮助你去行动——镜子和灯代表了两种关于认知的定位。
佛教有《传灯录》《燃灯者》《五灯会元》
灯是一种有限光明,看见不是目的,达到目的做成一件事才是。
你不断往前走才可能不断发现真相;
真相不是目的,目的是不断往前走,一直达到你真正要达到的那个目的地。
镜子里的图景是相对静态的,而灯代表的认知是动态的,是进展性认知。
哥本哈根消防员的故事
你不可能拿到森林的地图以后再走出去,因为你没有地图
指南针优于地图
镜式认知强调本质,是事实,是司令官思维,灯式认知强调务实,效果,是侦察兵思维
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的意思,就是不断开启你的认知周期,谦卑〜狂妄〜谦卑……
张居正的例子,少年得志是人生不幸
认知确实很重要,但认知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告诉我们,思维模式、热情、能力同样重要,少了哪一个结果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守、破、离”源自于日本剑道学习方法,后来发展到其他武术与行业。
守,指最初阶段须遵从老师教诲达到熟练的境界,这个阶段,你必须如孩子般谦卑,什么都不懂,天然地认同权威、跟随权威,遵守规范,一步步积累知识、认知,扩大视野。
破,指试着突破原有规范,只有跟着师父一丝不苟训练,掌握了这门武功的精髓,你的突破才是扎实可靠的,有根基的。
离,指自创新招数另辟出新境界,这是武侠世界常见的事,在深山里拜名师潜心修炼,练成后,下山去,迎会各方门派,或切磋或过招,最后能集大成者,威震天下。
现实中,师出名门,最后怀疑师父,走出名门,开创更加广阔的认知世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心理学,荣格如果没有“背叛”师父弗洛伊德,创立更有利大众心理健康的心理学,人们就不会从心理学中受益,走向健康的未来。这就是吴老师课里说的认知要不断升级,不要做认知的留级生,这是告诉我们要保持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去发现更美好的风景。
业余者才讲灵感,我们专业人士只是每天起床准时工作。 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
真正好的产品是精于心,简于行
乔布斯说,把复杂留给我,把简单给用户
好产品是不需要说明书的
强助推
“起点的高度复杂”和“终点的高度简单”才叫“友好界面”
达克效应”说的是,“智商很低的人没办法意识到自己的低智商,因为要知道自己的低智商是需要很高智商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只有从“用明确的语言下达命令,表达需求”到“用非精确的,多形式的语言表达关于自身需求”,最后达到“从对方的行为、表情、手势、状态里解读对方的需求”——也就是:完成了“从对话到潜对话”,才是实现了最高认知,达到了互动的最高境界。
技术的目的是消除技术感,这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
作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我们的认知更神奇的地方在于,能将很多的认知,以及认知以后的反应、决策下放,进入一种无意识状态,
从大脑皮层下放到下丘脑
算力,算法,数据
所谓直觉,不过是
中国古代的文学评论名著《文心雕龙》里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是大量数据积累后的模式识别
尤瓦儿写道
过去大受赞誉的人类直觉其实不过就是“模式识别”罢了。优秀的司机、银行经理和律师,他们对路况、投资和谈判交涉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直觉,只不过是辨识出了一些一再出现的模式。于是,司机能够躲过漫不经心的行人,银行经理能够识别并且拒绝无力偿还债务的借款人,律师能识破心怀不轨的骗子,这都是靠直觉。但是,不要为自己的这点直觉而高兴得太早。
看上去是一个直觉,其实在后台发生了非常稳定的极其快速的计算。
当然,直觉发生最多的是在“审美”领域,一个东西美不美是不需要反复理性思考的,一眼就能觉得它美和不美。大师级的作品,它的美丑以及真假,也是需要特定的大师级鉴赏家来鉴别的——说白了,这也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瞬间认知
要实现这种“识别”,就必须从大量的数据当中,自下而上地生成模式,通过大量数据输入(我们通常把这种数据输入叫做“喂养”)养出某种模式,实现模式的建立和迭代。
个模式的形成和迭代是一个缓慢的、刻意的学习过程,而模式一旦形成,它的识别又是瞬时的、无意的、不假思索的。就像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扫码”,你拿手机对着一个二维码一扫,马上就能完成一桩交易——这个扫码行为,既包含着快速识别,也包含着一种智能化的合约——所有相关条件都符合的时候,这个合约就自动生成和执行。
最重要的事是看不见的
大自然没有说明书
认知阑尾
无论是在行动、语言,还是思维上,我们都有可能形成这样一种“非理性、无意义又很顽固的,挥之不去的”习性,它没有用,甚至有害。
比如我们说话的时候,在特定的场景下,自然就会紧张,而这种紧张会让你去使用一些词语和一些表达方式。这个过程一再重复的话,你的语言中就会有好多毫无用处甚至是垃圾式的表达方式——口头禅。
对我们个体来说,认知上也存在着很多这样的阑尾,我们要及时识别、切除这种阑尾,避免关键时候给我们制造大的麻烦。
所谓“迷信”,
就是在没有道理的地方寻找“道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找到“意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
但是,万老师还是没有回答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让你相信那些“根本就不值得相信的”、“回头想起来觉得非常可笑的”方法和真理?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两个字:贪欲——欲望使你相信本不该相信的事情。
而在“贪欲”之外再加上两个字,可能就更准确了——懒惰。
“贪欲”是你怀有一种强烈的、不切实际的、毫无节制的欲望;“懒惰”是你希望以特别简单快捷的、不伤筋动骨的、速效的方式实现你的结果;“贪欲”+“懒惰”=迷信。
学习
学,学的是信息,或者是知识,它是相对明确的、有指向性的东西;
习
习,接触的是数据。繁体字的“習”,上面是一个羽毛,意思是刚刚长出羽毛的小鸟试图学会飞,但是又不能飞。
“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频率很高、振幅很低——微风习习。我们在练习一个东西的时候,某一个动作技能高频率地朝着一个方向进展,但是进展很小——“习”的过程中接触的是大量非结构性的数据。
1. “游戏冲动”本质上是一种“完形冲动”或者“完成冲动”;
2. 我们之所以有“完形冲动”是因为我们头脑中被内置了一个进度条,它的本质是“积极数据”;
3. “积极数据”把大量的“消极数据”涂白,让你的注意力关注在非常单一的“积极数据”评估体系里——你的行为就会有指向,直接影响到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你会自然加入到一种游戏当中。
乔布斯提出现实扭曲力场,数据扭曲力场数据是奸臣
资产即负债,产生路径依赖
大妈从菜市场转股市
电影导演千篇一律的“*女郎”
认知高利贷:怎么让你成为优势的,就怎么让你成为劣视
优化即残化
拿着一把锤子去解决所有问题
王烁说,我们在成为专才之前必须先成为通才,这样在你认知的工具箱里才会有工具的多样化和各种不同场景
以色列军方有个规定,当前面的人意见一致时,最后一人必须提出不同意见
认知优势,即是隐身的高利贷
隐身的“高利贷”
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说过:企业和个人应该时刻意识到,我们现在是一个悖论的时代,两种很矛盾的东西永远交织在一起,当你想去掉一个东西的时候,另外一个东西也去掉了;你想拥有一个东西的时候,另一个也就潜伏着进来了。
任何成就的获得都是一个隐含着的高利贷——你获得这个东西的时候,意识不到这是一个债务,更不用说是一个高利贷了。随着时间的延长,隐身的高利贷债主们就开始要求你连本带息地偿还债务了。时间越久,这个利息就越高,以至于最后把你完全压垮。
这个道理既适合企业的资产管理,也适合“认知管理”:我们认知的很多优势都包含着某种高利贷,它当初怎么给你造就核心优势,最终很可能也怎么给你造成核心劣势。
在资产管理上,我们可以剥离负资产,而当你取得任何认知优势的时候,要提醒自己“此地不可久留”——“认知优势”是“不可久留的优势”。
在隐身的高利贷债主还没有出现之前,你已经撤离了,这是“认知资产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里说:我们极难消除一个旧习惯,只能用新习惯来替代旧习惯。用我们课程的话说就是:一旦形成一个高带宽专线,就会形成一种信息、知识、认知的独裁,从而把很多异质化的信息、数据、知识排除在外。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你首先要意识到“高带宽专线是有利的,也是有害的”,因为它自身包含着悖论,切除是不可能的,你要学会通过“刻意练习”和开放的“数据吸纳机制”,建立一个新的高带宽专线,才能避免在新问题出现的时候还用老办法。
我们前面还讲到过“认知的钉锤化”:你手里拿一把钉锤的时候,看什么都是钉子——这根本的原因在于你的工具箱里的工具只有这一把钉锤。实际上,你面对的问题需要有很多工具。当你的工具箱里的工具越来越多,你用钉锤去解决所有问题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
所以,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认知工具箱里的工具多样化,虽然这个多样化是非常难的。当你的工具多样化之后,你就不会把A场景适用的工具拿到B场景去,因为你还有其它的工具。
所以“A场景仍然适用的时候,我们还要切除这种认知吗?”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没必要。
认知是一种生存手段
水和火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但他们也是双重性的,任何事物都有边界和限度
英国商业哲学家Charles handy,当我们明白该走哪天路的时候,我们已经丧失了走这条路的机会
最优停止理论
智慧的起点是止,终点也是止,这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
比如希腊式悲剧有一个核心创作原则,不管是俄狄浦斯,还是安提戈涅都在表达这种思想:你要prudence(审慎),不要无节制,不要越界,因为你一旦越界,就会导致灾难。而在所有事件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神秘的、“天定的”某种东西。
而且知道什么时候、在多大程度上“止”——这就要考验你的智慧了。但我们往往没有具体措施,总是讲一些正确的废话
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一直在力图寻找这种特别感性的东西,他认为“所谓的恰到好处,背后是有一个定数的,是由某种数学般精确规律决定的”。比如黄金分割,表面上你觉得恰到好处,实际上它的这种精确性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决策的时效性和认知成熟度,数据量与时间点的问题,也有一个类似于黄金分割的数字——37%。
37%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好像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有自由意志,但它是不变的,你选还是不选,它都在那儿——这就是“算法”。
算法:天算与人算
Algorithm
进化论就是一种算法
原则:底层中立,西方管公正的神是蒙面的
达里奥,原则,工作与生活
底层中立,但结果是有指向的
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阿甘正传》里,贯穿阿甘人生始终的是:不要犹豫,行动,持续地行动。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规则,阿甘从童年就知道这个规则,他记住了这个规则,并且后面所有的行为和结果都是依据这个简单的逻辑和规则运行的。
《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做的也是“底层中立”的事情:他的身份是银行家,突然的变故导致他只能做一个囚徒,但实际上,他在监狱里还是个银行家。虽然表面上不太一样,但他还在依据他了解的金融规则做一件事情——个人理财,这是不管在监狱外还是监狱里,不管自由还是不自由都在运行的一个规则。
最后的结果呈现出某种必然性,这也是算法的“底层中立”导致结果的某种必然性。就像我们在进化论里看到的:简单的底层逻辑导致了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
亚里士多德把“在两个极端之间选一个调和点”叫“中道”,也叫“审慎”或者“实践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了一个行为准则:去甚,去奢,去泰。
1. 去甚:不要走极端。我们说“甚至”,就是极端到什么程度。
2. 去奢:就是不要复杂,不能要素繁多——“奢”的反面是“简”。
3. 去泰:“泰”是过度——太怎么样。
算法的力量
潜在的无头脑,众愚成智
KK在失控中提到的羊群躲避狼的故事,还有蜜蜂大雁沙丁鱼的故事都是如此
亚当斯密的核心思想:
概括成一句话:不要谋求整体的财富和智能,只需要每个个体,哪怕是智商最低的个体,依据一个最简单的法则——趋利避害,去追求他自己的利益。当无数个体都在追逐他自身利益的时候,就会自动存钱和进行公共福利。
这其实也是一个算法:最简单的算法会导致整体的智能和繁荣。
当然,亚当·斯密这个思想也可以用一个否定句式来表达:一定不能够用一个特别聪明的头脑来设计一套复杂的法则。在持续跟进,不断指挥和调配中谋求财富和智能的最大化,其结果一定是混沌、无序、混乱、低效、低智能,社会将整体趋于贫困。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何尝不是如此
无论是“认知周期”、“认知迭代”,其实都是“认知进化”
潜在无头脑&底层中立的算法,是一个铁面无私、极具可操作性的标准和算法,特点就是简单,而结果又恰恰是复杂。这个法则是一个甄别机制,把错误的性状和认知淘汰,形成一个不断进化和精进的过程。
1. 认知进化的过程就是犯错的过程;
2. 认知退化或者停滞就是不犯错误;
3. 那些根本“算不上错误”的,跟算法没有正面接触的认知,意味着你滞留在这个地方了。
要提高我们的认知,让我们的认知发生进化,就得犯错误,犯有价值的错误、正确的错误、带特定算法,可以验证真伪的错误。怕就怕你没有算法,没有淘汰机制,没有正确和错误。最可悲的是,我们一直在犯错误,但是这些错误连错误都算不上。
有句话说,“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没有方向的帆,什么风都是顺风”——正确的风是一种无意义的正确,反过来也可以说,它的错误是一种无意义的错误。
认知就是将错误不断沉底,最终表现为一个正确答案,而这个正确答案下面是无数的错误。
一个统计学家的悲剧:有一个统计学家要过一条河,他得到一个统计资料说“这条河平均深度1.5米”,他就想“我有1米8,过这条河完全没问题”,当然,最后的结果是,他淹死了。
股市中智商高的人总是干着高买低卖的活
恐惧和贪婪,这种原始本能难以摆脱
智商远高于平均智商的这些人,拉低平均数的原因有三个:1. 过度自信;2. 过度反应;3. 短视,损失厌恶。
表哥的故事
在以前的课程里我们说过一句话,“人类特别容易忘记自己的真实出身”,这个出身是什么?在250万年的历史当中,有文明的历史1万年都不到,我们作为一个文明人的历史,只有人类历史的1/250,而我们的身体特征、心智特征,绝大部分都是在非洲大草原上形成的——如果把我们的身心特点设想为一种业绩的话,那么这里的实际控股人就是非洲大草原。
但我们早就忘了这一点,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觉得自己跟那个在稀树草原上直立行走,拿着一块石头艰难找食物的人,差别不只是天渊之别——我们觉得跟他毫无关系。
事实上,他们跟我们的关系特别大:控制我们思维和行为的一个因素,就是在差不多250万年里形成的过度反应。
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说:我们自己觉得我们是理性的、审慎思考的人,尤其是当你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在丛林中遇到狮子,我们那个擅长凡事深思熟虑的祖先,还在思考接下来该如何反应的时候,恐怕已经成为了狮子的午餐,而他那不假思索、迅速逃命的表哥,却得以幸存了。
很多证据表明,人类远远没有自认为的那样“遇事都会审慎思考”。按道理来说,我们那个“遇事审慎思考”的祖先,应该更有理由活下来,但那个道理是你想象出来的道理,在实际场景中,是那个遇到事情不假思索就选择逃命的表哥更容易幸存下来,所以,我们都是那个表哥的后代。
我们今天能活下来,其实是“蛮不讲理”的自然选择法则的一个结果:把那个没心没肺、一惊一乍、遇事不过脑子的表哥留下来;把那个深思熟虑的祖先淘汰掉。
一个资本市场的变化瞬息万变,你到底是在依据什么做选择呢?是绝对的大股东在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我们成为他们的一个不自知的木偶。
为什么平均数是5.7%,你只挣到了1%,甚至亏损呢?那些达到平均数和超过平均数的是什么人呢?很不幸,是那些自己对自己的聪明程度“没有高估”的人,或者说,是“自己知道自己不聪明”,不进行过度反应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反应能力很差,买下来就放在那儿,这样一个看上去很懒惰、无所作为的方式,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身上也有的“表哥”的控制力。
小结,
心经,致良知,xin'yu
1. 在谋求认知增量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面对认知存量,如果有很好的管理方式,能尽可能消除认知的混沌无序状态,清除认知的种种障碍,我们的认知也能得到明显的优化。
2.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认知乏力,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没有很好的治理。
3. 王阳明说,“心中的贼太多”,贼一直在妨碍你的内心,去掉这些以后,你的心智能量会骤然上升,心智也由此获得了解放。
认知治理
1. 前行路上有它就不怕——灯式认知
灯式认知是指一种在动态中不断摸索着前进的进展式认知。就像你走在一条漆黑的路上,手里拿着灯,虽然灯能照亮的范围有限,但只要你拿着灯往前走,看到的范围一定会越来越大,线索一定会越来越多,一定会越来越接近目的地。
2. 你应该警惕的认知——认知阑尾
认知阑尾是曾经有用,但在场景变了之后就不再有用,甚至有害了的认知。比如恐惧,它让我们在原始社会远离生命危险,但今天,也让我们不理性地退缩。
3. 你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关注它——消极数据
消极数据是相对于积极数据而言的。积极数据指的是“今天气温25度”“我昨天跑了5公里”等等非常明确的指标,但有些数据是无法准确量化的,而且非常重要,我们就管它叫消极数据。比如,你能在自己都说不清有什么依据的情况下,判断出一个人的感情、意图等等,这就是消极数据的力量。
4. 你应该全力避免它——表面增长谬误
这是一种看似在进步,但实际上能力没有任何进展的谬误。一个人追求的如果是自己有多少证书,名字前面有多少头衔,就很容易陷入到表面增长谬误中。“高分低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5. 你要认清的一个现实——认知的两重性
我们的智力当中,有可以越来越高的那一面,也有受制于地心引力,永远很笨拙的一面,比如对复杂事物的记忆极限等等,这就是认知的两重性。所以不要以为,随着物种进化、个体学习,我们的智商就一定是越来越高的。
6. 控制认知的一个有效手段——认知的客观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任何控制都是从客观化开始的,认知也一样。就好像你在哭的时候,如果去看镜子中哭泣的自己,你就哭不出来了,这就是客观化的力量。你要尽量跳出场景反观自己。
7. 你应该具备的一个工具——认知的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原理说的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认知也是一样,你的很多错误观念都是给伪科学、骗术留下的接口,你要用剃刀把它们剔除掉,只留下最核心的观念。比如,防骗术有千万种,但你只要记住一条就一定不会受骗,那就是有便宜不要占。
8. 控制情绪的有效机制——认知的三种立场
我们看待世界有三种立场:物理立场、设计立场、意象立场。当你用前两个立场看问题时,事态都在你的掌控中,但如果你用意象立场看问题,愤怒、怨恨、不公等负面情绪就会油然而生。你应该学会这三种立场之间的转换。
9. 你控制认知的基础意识——认知三原色
理智、恐惧和欲望,是构成认知的三原色,三者配比的变化决定了认知的变化。当你在地面上走假独木桥的时候,理智在掌控你,你可以顺利走过去,但如果这座独木桥搭在悬崖间,恐惧就会吞噬你的理智。不同场景下会有不同的认知配比。
10. 你应该掌握的技能——认知的降维打击
你在高维,别人在低维,那你一定无往不利。认知中有一个通过降低对方维度去打击对方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占据优势地位——激发对方认知中的恐惧和欲望,削弱对方的理智,这样你自然就占据了高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