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智库看中国】中国为什么限制对外投资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为什么限制对外投资
2017年6月,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调查几家大型企业的海外投资情况。随着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日益累积,这些措施反映出中国政府对此的担忧。政府已观察到这一趋势:中国资本向外流出的组成部分正逐渐从低收益的国有外汇储备,逐步转向高收益的私人对外直接投资。
文|Zixuan Huang,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分析员;Heiwai Tang,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助理教授
尽管全球股权市场行情向好,中国海外资产的投资回报却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许多私人海外投资的决策可能是不明智的。由于国有银行为这些海外投资项目提供贷款,因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佳表现可能会给国内银行带来风险。一些投资项目还有帮助个人向外转移资产、逃避资本管制的嫌疑。由此,也不难理解中央银行对外向型私企缩紧贷款政策这一决定。
如果更深入地观察中国国外资产的组成,会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已越来越成为中国国外资产的主流形式。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占中国海外资产的比重猛增至20%,而这一比重在2006年仅为5%。与此同时,国外资产中外汇储备的比例自2011年起逐渐下降,到2016年已低于中国国外资产总额的一半。
国外资产的所有制也在发生变化。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是中国国外资产的最大持有者,但其比重自2008年达到峰值80%以后就逐步下降。企业和个人取代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主导地位,在中国国外资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至2016年已达38%。国有的国外资产不断降低的比重似乎与外汇储备的减少密切相关。
外汇储备的回报率往往很低,低于私人投资的回报,特别是在所有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低利率的情况下尤为如此。中国的外汇储备回报率在过去10年中的个别年份甚至呈现负数。一般来说,直接投资的回报率较外汇储备而言会更高。然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过去两年中也没有太多盈利。尽管直接投资的比重增加,这些投资的回报率却从2014年的15%下降到2016年的0.4%,这远低于国家外汇储备4%的回报率。
中国政府观察这些私人企业的海外扩张已有多时。六月的信贷紧缩,加上最近强化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规范,或许标志着一次重大机制转化的开端:中国海外并购活动在今年将显著放缓,甚至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这种状态。最近中国商务部称2017年上半年的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较去年同期已减少45.8%。显然,中国正在强化其金融监管,信贷增长会放缓,对外投资也会趋于稳定。中国的国外资产组合将回归到以国家管控为主的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