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蔡崇达的《皮囊》,为那些只有亲人之间才有的任性而感动。生活好像并没有什么大事,但那些一点一滴的小事,汇聚起来就又变成了大事,就成了我们常常说的爱、责任、包容、担当等等形而上的词汇。
书中的母亲无论多苦多难都要把即将会拆迁的房子修好,房子是象征,那是年轻时的父亲对母亲的承诺,也是父亲病后,母亲对乡亲们的宣言。虽然家人都误会母亲,但最终儿子理解了母亲:“她是为了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有一段评论深得我心:“老一辈的爱情总是藏匿的那么深,我爱你,但我不说出来,我用行动表示出来。”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都不一样,这种深藏内心的爱也许更强烈、更坚韧,它抛开了一切外在的东西,只是用尽全力地努力去做。
明天是婆婆的“四七”,时间真快,她已经离开我们即将满一个月了。回想起她在世时我们相处的一些细节,我也是有着深深地遗憾。她是一个愿意表达自己爱的人,我们回去看望她,离开的时候,她总要和大家拥抱告别,而拥抱对于我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我的原生家庭从不这样外露地表达情感,母亲在我还不记事的时候就离开了我,而父亲是个刚毅坚硬的人,在我们小的时候,他甚至对小孩子都很少有笑容。我的堂表兄弟姊妹说,在他们的记忆中,我的父亲似乎从来没有笑过。直到他的孙子出生之后,父亲似乎才会对小孩子笑。
而爷爷奶奶那一辈人,更是不会这种绵软的表达方式。爷爷是个温和的人,从不对小孩子们发脾气,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微笑着看着我们,任我们笑闹。奶奶是家庭妇女,不识字,自己的名字还是在解放后参加扫盲班时认识的。她是个坚强泼辣的人,管教孩子非常严格,决不会让自己家的孩子在外吃亏受气,但对待孩子们也不会温柔。
从小没有接受过亲密关系的教育,所以我也对亲密的表达非常抗拒。每次婆婆要和我们拥抱告别的时候,我总是早早地穿好鞋子跑到屋门外面去,把老公推到前面让妈妈抱抱,妈妈抱完了他,我就赶紧挥挥手道别。婆婆许是看出了我的紧张,她也总是温和地对我笑笑,并不强求。但我的内心很不安宁,我又想和婆婆抱抱,内心又充满抗拒,所以后来每次到婆婆那里,对于告别的仪式都有了负担。而现在,一切都变成了无可挽回的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