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元]
文章概述
“比窦娥还冤”,这样一小句话,在生活中偶尔会听到,可若是不细读这样一篇古文,耳熟却不能祥,则大悲大哀。
窦天章与女儿窦娥(本名端云)贫苦,曾向蔡婆婆借银20两,需还40两,还不上,暂将窦娥抵押嫁给蔡婆婆儿子,并收受蔡婆婆救济10两,自己上京赶考。
话说蔡婆婆,若以如今的高利贷论则必然是恶人,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行为并无不妥。她好生养着窦娥至17,与儿子成婚,可儿子短命,两年后死了,使窦娥守孝三年,成了寡妇。
药铺的赛卢医欠蔡婆婆10两银子,还不上,竟起了歹意,将蔡婆婆引到郊外,欲勒死她。万幸,路过的张老和其儿张驴儿救了她;又不幸,这对父子不是省油的灯,竟要求蔡婆婆嫁给张老,窦娥嫁给张驴儿,若不答应,也要勒死蔡婆婆。
蔡婆婆无奈屈从,引无赖回家,跟窦娥说明缘由,但窦娥誓死不从,蔡婆婆暂留二人好生款待,极力拖延。
张驴儿看窦娥不从,心生一计,欲买毒药毒死蔡婆婆,只窦娥一人必然要顺从。于是向赛卢医买毒药,威胁赛卢医,若不卖他就报官抓他。赛卢医卖了他药后,逃了。
张驴儿在蔡婆婆要喝的羊汤中放了毒,却未提前告知其父张老,蔡婆婆吃不下,给了张老吃,毒死了张老。张驴儿威胁窦娥屈服,否则污蔑窦娥毒死其父,一句“我如何能毒死我父亲”真是正义凛然,呵!
窦娥不私了而是官了,遂对峙公堂,楚州太守桃杌一句“告状来的要金银”理念,竟令他向张驴儿下跪,金银便是衣食父母,可想窦娥结果。桃杌屈打窦娥,她不认,便要屈打蔡婆婆,听到此话,窦娥为免蔡婆婆受打,认下杀害张老的罪名,被判死刑。
行刑当天,她许下三桩誓愿——若我有冤屈,砍头喷血不落地皆喷于白布上、三伏天下雪、楚州大旱三年,也就是著名的“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随后窦娥枉死,三愿都实现。
窦天章功成名就,回乡却因蔡婆婆搬家寻不到人,与女儿未见已十六年。楚州大旱三年之后他回此地当官,回看各类案件,看到窦娥(不知道女儿已改名窦娥)案件却不以为然,窦娥只得托梦、化魂点醒,窦天章才知道女儿枉死,恩人蔡婆婆受苦。
窦天章隔日升堂判处,苦无证据,于是窦娥再次化魂现身,陈明事实。最终,张驴儿、桃杌(此时他已官升一任)、赛卢医都受到应有的惩罚。
文章主旨
读完是什么样的感受?天道不公!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贪官草菅人命!
窦娥这一角色英勇,不为百恶所屈,却为了婆婆一人,甘愿认罪首死,充分挥发女性光辉。
故事曲折,以窦天章开端并以他结尾,首尾呼应,让故事收于完好。只可惜,这不过是美好的愿想,世上哪来的魂?因而现实必然不堪,有多少人含冤受死,窦娥不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章结构
全文本是戏曲,分为一契四折,一契讲明开端,四折为故事发展、高潮、结尾。
全文的发展顺着时间线进行,从寇天章托女、蔡婆婆差点被杀引出无赖父子、买药杀错人、贪官对窦娥屈打成招、寇天章翻案,都在时间线上行驶。每一折都是一次故事的转折,推动情节的发展,故事本身心惊动魄,都引着读者不断地想要深读下去。
读后扩想
一、文中借20两还40两,这一高利贷在现代的不合理而当代的合理,点明劳苦百姓的无奈,底层人民的读书人想要考取功名,谈何容易?
二、文章的童养媳,人能拿来当抵押物吗?但可悲的是,乃至近代史,这种情况依然存在。
而近代史是封建制度灭亡的重要时点,可悲国内近代至今不过百年左右,人民何其困苦?中国绝不能走老路,使贪官纵横。
三、文章是艺术,结尾的窦天章能为女儿伸冤,现实呢?何其现实!苦民之苦,乃文之愿,写文写文,写的是人民,是普罗大众,乃至自然万物。政治向好赞美之、讴歌之,政治不好点明之、批判之,供所有人有感、省思。
四、愿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世间再无冤屈。愿终有一日,天下大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