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还没有生孩子,但是最近却体会到了养孩子的辛苦,那就是因为我这半年以来参与并关注了我小外甥女的教育。
在最近和她沟通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家长的误区,那就是我觉得很多家长都太关注孩子“成才”了,但却忘了人类的本性。
每个家长无一例外的都认为,考个好大学,孩子才能够有好的出路,但却忘记了告诉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结果毕业的大学生一大批,但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独当一面的却是少数。
我们的教育系统就像是一条标准化的流水生产线,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
这个流水线所产出的标准化产品,也就是大学毕业生,大家也都见过了。有很多文章评论“当代大学生缺了什么什么”——显然,很多人对这条流水线所生产出来的那个“成品”,是不满意的。
若是人人从这条流水线下来都能成为大学生(或是相同学术水平),那倒也是标准化的好事一桩。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大家的危机感在于,经过这个流水线的孩子,能考上大学的人的总体比例并不高。
何况,从谋求一份好工作的角度来说,考上了大学又怎样呢?若不是前几名的大学文凭,其实这大学文凭也真的作不了什么敲门砖。
最近也帮自己团队招了很多次人,看了很多份简历,漂亮简历的人很多,985、211都很常见,而且近期竟然清一色都是国外留学回来的,但最终能够适应工作,作为团队主力留下来的竟然是没有几个。
关于受过教育系统的教育,能尽可能多地生产出优良的产品(虽然比例还是不高,但你很可能是其中之一);也尽可能少地输入不良产品进入社会(虽然实际数量也不少,不信你到少年犯管教所去走一走)。
实际上,有很多孩子——既然用流水线作比喻,那就说他们是“原材料”吧——有一些原材料,是适合这个流水线的。通过这个流水线加工,是可以成为可造之材的。
打比方说,如果流水线最后打磨的目标是一个标准化的木方,那么木头可能就是适合这个流水线的。
但是悲剧的是,很多上了这个流水线的原材料(孩子),并不是木头这样容易打磨的材料。他们中:
有的是石头,磨来磨去也只磨掉一点点——所以老师就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笨。”
有的是毛毡,一磨就散了——所以老师就说:“这个孩子资质不好。”
更有甚者,孩子其实是钻石原石,宝贵得不得了,但是上了流水线,打磨效果那是一点也没有——流水线的老师就会觉得:“我教书教了这么多年,也没见过这样顽劣不化的孩子!”
如此,不一样的孩子都被筛选掉了,能够独立思考成为异类的有灵魂的人越来越少,实为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