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区块链的”胖协议“现象?
区块链分层看的话可以分为协议层和应用层,它们目前的价值回报正好和互联网的相反。互联网的应用层服务(例如BAT,FLAG)比基础架构服务(电信运营商)获取的价值更高,以至于电信运营商不甘于沦为”管道“,但区块链的协议层获取的价值比应用层获取的更高。

原因有二:
一:区块链发展的早期阶段,对底层架构的需求相当巨大
这里的底层架构有两种,一种是底层公链,例如比特币,以太坊,EOS等;一种是纯协议层,有代表性的是IPFS。底层公链由于受到不可能三角形的魔咒,一直没有一个能一锤定江湖的公链出来。二协议层往往要基于底层公链架构,所以底层不确定,上层建筑无法有起色的发展。
与很多分布式系统一样,区块链技术中有一个“不可能三角形”,就是去中心化(公平)、效率和安全性不可能同时做到最优。一些区块链技术系统更加注重去中心化的公平性,交易效率相对较低;一些区块链技术系统更加注重效率,去中心化的公平性就要被牺牲;强调公平性和效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安全性。这三者之间的兼顾和均衡,就产生了区块链技术创新的不同方向。
二:上层应用的开发还未能完全跟上。
抛开底层的原因,目前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理念实质上是要颠覆不少业务领域或改变业务模式。而革命是不可能就这么轻易能成功的。所以,目前上层应用除了以太坊的Token应用(发币)以外,实质性的应用不多。以致于,一个区块链的养猫游戏也能被捧上天。
未来区块链是协议层有价值还是应用层有价值?
有两种观点:
观点一:协议层更有价值
原因一:
因为,区块链是价值交换,而价值来源于共识。有别于互联网的信息交换。所以大家会选择共识较强的网络进行传输。
原因二:
由于区块链的本质是分布式数据库,所以在区块链的技术栈中,数据存储于底层的协议层上。
观点二:应用层更有价值
原因一:应用层巨头可以选择自建基础网络。表现现象为,目前很多应用层先利用以太坊进行ICO,然后时机成熟,转化到自己的公链。
原因二:上层应用把通证流通层放在区块链上,而把数据仍然进行中心化存储-数据不上链。
原因三:应用的社区,处理算法,应用UI设计成为区块链应用层生态的护城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