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我是个身材微胖的法学院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毫无规划,带着薄薄的几张A4纸打印的标准简历,在学校组织的人才招聘会上闲逛。
当时我的装备情况是这样的:大学法学专业本科,英语四级……没了。这种初级装备估计放到现在那就是分分钟扑街的命了。其实这种装备放在我那个时候也是一样不行滴!比我优秀自然大有人在的,那些年年拿一等奖学金的,考出会计师的,高级口译的,二外的比比皆是。但是,司法考试没有,因为当时是不允许考的,必须有两年的从业经验才可以考。
其实我也是做好了跨出校门就失业的准备的,毕业前我一脸郑重的向家里保证过,虽然爸爸妈妈都还在工作,但是,我,绝对不会花家里的钱!因为,我已经在校门口的肯德基应聘成功了!拖地板的工作,日薪50块!
现在想来,上世纪的一代就是成熟的比较晚,带着这种50块日薪的自信,居然也能在人材招聘会有着逛菜场一般的淡定。因为是校内招聘所以会场也没有一般招聘会的人山人海。虽然我心大,但是对自己没什么竞争力的事实还是有数的。所以,人多的摊位我基本是不跑的,就找那些没啥人的,招聘单位闲得发慌的递了几份简历。人家自然对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随便问几句也就让我等通知了。所以逛了1个小时左右,我就投了一家银行,一家保险公司,还有一家律所。
接下来这家,C区检察院,自然就是我的本命啦。当时接待我的是一个年纪蛮大的男的,进了单位我才知道他是我们单位政治部的同志,姓邵,在检察院工作也有30多年了。当时他就问了我三个问题,第一,是这个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吗?是。老邵说:哦那太好了,真是天之骄子,人才难得呀。当时我表面虽然因为礼貌而故意显得很受鼓舞,但心里的草泥马已经跑了无数个来回了。——大叔,要不要这么虚伪,我们学校组织的毕业生校内招聘会有非应届生吗。第二,有什么特长吗?作为一个文艺青年当然是有文艺上的特长的啦,我吧啦吧啦说了一堆。哦哦,太好了,我们单位正想搞些检察文化活动哪,到时你要积极参与呀——可以呀亲,收了我再说呗。第三,家住那里,房子是自己的吗?就在我毕业前2年,我爸妈刚用他们半生的积蓄换了一套二室一厅的商品房。没想到这套房子竟然是我工作最有力的一块敲门砖。好,只要你公务员考试能及格,我们就要你了!老邵看着我的眼睛,非常肯定的跟我说。我到现在都记得当时血行加速,直冲脑门的感觉。并且感谢爸妈给了我一副看上去比较沉稳的模样。哦,好的,我很镇定的回应。其实我的潜台词是:咦~~~~,为什么!?耶!
之后的事情就一马平川啦。当时的公务员考试没有恶意刷人的难度,我记得我当时三门课考了210左右的样子,在我们整个宿舍楼里也就是中等的水平。有几个考了180分的,哭得如丧考妣,整栋楼都听得见。倒不是因为失去面试机会,实在是因为丢不起那个人。
后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知道,当时恰逢公务员的阳光政策,一大批人提前退休了,检察队伍急需新鲜血液,所以入门也就没有看上去那么困难了。另外老邵问的那三个问题其实都很真诚,第一个问题,是因为当时虽然是学校办的招聘会但很多人看到学校的留言板通告都会过来碰运气,所以真的有很多非本校,非应届生的人员应聘。第二个问题我很快就切身体会到了——当时那个文体活动多得让我曾一度错觉自己进了文工团。第三个问题,更是切中要害,原来当时分房制度还没取消,如果我是个无房户,那单位是要给我分房子的!
总之,从笔试到面试,没有任何的后门,也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艰难,一路梦游一般,我就这样在C区检察院扎下根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