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五十六七岁,一脸络腮胡子,有少许皱纹,右嘴角上有颗痣,说话时,那颗疾痣跟着一动一动地。我喜欢跟他说话,喜欢看他的那颗痣上下飞舞。
“我差不多要退休啦!”他逢人就这样嘀咕一句,不管别人理不理,回不回应,他都会这样说一句,是表明他是单位的老员工,神圣不可侵犯,还是他真的盼着退休,退隐江湖?恐怕只有他知道。
领导问他:“事情办得怎么样啦?”
他回答:“差不多啦!”
单位举办运动会,有人问他:“东西准备得如何啦?”
他回答:“差不多啦!有些东西得下周一到!”
于是同事得出一个结论,不管问什么,他的回答永远都是“差不多”,送他一个外号:差不多先生。
老张也不生气,“差不多”就差不多吧,一个代号而已。
他的“差不多”的故事还挺多的,我就选一个说吧。
老张在鞋厂上班,被分在了检查鞋的质量。质量要求说严也不严,说不严也严,这得看情况,看是哪个检验员。
工厂经常有新人加入,也有老人退休。这一年,来了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小周,做事稳妥,严谨,刚好分在了检验科,与老张同科。
老张实行一贯做法,差不多就行;而小周非常仔细地检查,看针线,试试粘胶,察看里面,也摸摸外面。总之,鞋在他手里,如果有哪儿不符合要求的,一律返工。
看看小周的身后,合格区就那么零星几双,不合格区是堆成了一座小山。
再看看老张身后,相反,合格区堆成了一座小山,不合格区只有一双,鞋帮子坏了,一看就得返厂,这么明显,不能“差不多”。
自然是“差不多”先生大受欢迎,而小周是被人怨声载道,因为要加班,而且这还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
小周生病了,病得有点严重,好几天都没来了,检查鞋只有老张一人孤军奋战,有点寂寞,有点想念小周了。他盼着小周能快点好起来,跟他一起作战。
老张发现这批鞋有点奇怪,后跟上鼓起来一个包,原以为只是一只或一双鞋是如此,没想到所有鞋都一样。他也不去找图纸瞅瞅,能少一事就少一事,差不多就行了。
这样一双双的鞋被放在了合格区,下班前老张有点不放心,往后边装好了的鞋再看一眼,仿佛这一看鞋后跟的包就没有了,然后心安理得地回家去了。算了,差不多就行了!
临睡前,老张心里还有一个疙瘩,他真担心会出事,可是,他认为没多大影响。他试穿了一下,差不多能穿,也就没跟领导提这事。不会有事的,他自己安慰自己。
第一天没事,第二天没事,第三天没事。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没事。老张心里终于舒坦了,差不多就过去了。
可是,事情发生在三个月后,市场上反应这鞋穿着特别特别不舒服,硌脚,而且脚后跟仿佛有什么东西顶着,特难受。
一个个用户向厂家投诉,宛如潮水般涌来,门前也有一大批商家拿着鞋,要求给过说法。
厂家经理不得不出来解释,赔礼道歉,答应给予赔偿。门前的人才散去。
于是经理先召回市场上所有的鞋,把不合格的全部重新加工,实在不能加工的,作废。
厂家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善后工作做完了,得找到出事原因。通过一一排查,发现是设计岀了问题,不知为何设计的图纸不是原来那一张。
经理问这图纸是谁动过,这时,老张站起来说:“是我!”
这话从何说起?有一次去设计科找人签字,顺便看了一下桌上的图纸,他当时还称赞过这鞋设计得真好。可聊完天签完字后,不知把图纸放哪里了。
经理无可奈何地看了他一眼,把他叫回到自己办公室,委婉地说:“您还是早点退休吧!”
这差不多先生在差不多的年纪退休了,没想到,他的“差不多”变成真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