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述:谦虚和自信
南怀瑾老师讲述:谦虚和自信 南怀瑾老师讲述:谦虚和自信 南怀瑾老师讲述:谦虚和自信 南怀瑾老师讲述:谦虚和自信 南怀瑾老师讲述:谦虚和自信 南怀瑾老师讲述:谦虚和自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前面我們批駁了古人對《學而》篇中“無友不如己者”的錯誤解釋,到這里看得更清楚了。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其實孔子這句話,還是打了折扣,應該說各個都是自己的老師。比我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師,不如自己的也是我的老師。因為看到他笨、他壞,自己就會反省:不要這樣笨,不要這樣壞。所以他們都是我的老師,足以借鏡反省。
孔子這句話同時說明了研究學問,不光是在死的書本上下功夫,還要在社會上觀察:別人對的要學習,不對的要反省。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都懂得這個道理很對,應該這樣做。可是照我們的經驗,人都不肯這樣做,包括我在內,人們多半有一種傲慢的心理。照孔子的態度,對比自己好的人要尊敬,向他看齊。可是發現一個比自己好的人時,由于這種傲慢心的作用,自己心里很難受。再過兩秒鐘,覺得自己還是比他好,于是越想自己越好,有如當年在大陸時鄉下人說的:“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偉大。”人類就天生有這種劣根性。所以孔子這幾句話看起來很平淡,沒有什么難處,仔細研究起來,若說在人群社會中,真發現了別人的長處,而自己能從內心、從根性里發出改善、學習的意念,是很不容易作到的。
人就永遠如此真實嗎?有時帶點像傲慢的自信,也是應該的。下文來了: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魋是宋國的大夫,曾經想要謀殺孔子。學生們得到消息,告訴孔子怎樣逃避,可是孔子滿不在乎。事實上在那種政治社會環境中,也無法逃避。孔子就有一種自信,像宗教家一樣堅定。他對學生們說,上天生下了我,把歷史、文化的責任放在我身上,桓魋怎敢,又怎能傷害于我?結果當然證明了桓魋無法把孔子怎樣。這是不是傲慢?不是的,是自信。我們要由這里了解,有時候對某些事要有絕對的信心。假如沒有這種自信心就不行。學過中國武功的人就知道,學軍事的更知道,如果喪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會被打垮的。看《荊軻列傳》,他的劍術并不高,有一次他去看一位劍術高手。荊軻舉起劍來,那個人不動,只兩眼盯著荊軻,結果荊軻還劍入鞘,回頭就走。如果以現在的武俠小說來說,那個人的眼睛已經煉就了一種特有的剛毅之氣。事實上是寧靜、自信的精神把對方克服了,這是以武術來說明自信心的重要,尤其個子矮小的人與體格魁梧的人打斗,如先自失去了信心,一定失敗。自信在很多地方,對很多事情,都是很重要的。
剛才講了這一大段孔子作人、處世、作學問的修養,下面便再轉到他在教學方面的教育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這等于說:諸位,你們以為我講學問,還會保留秘密,不傳給你們?我絕對沒有絲毫隱瞞,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你們作學問,為什么都不懂呢?作學問容易犯一個毛病,都怕老師會留一手。尤其中國古代學武功的人,老師很可能會留一手。留一手,以防徒弟打老師。可是這一留,留到最后就都沒了。孔子說,我并沒有保留,我的學問很簡單,本身就是教材,表現在平時作人、處世、言行間。學問就在這里面,告訴了你們,千萬不要只在書本上死念書。換句話說,這一節書,顯示了孔子的教育法是在日常生活行為上,處處表達無遺,不要有神秘感,不要有好奇心,他隨時隨地都在教學,學問就從生活經驗得來。書本上是求知識,求前人的經驗,和前人的見解與心得。但是要把這些知識、見解與心得用到自己身上,就要加以體驗了。所以他說“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沒有哪一次、哪一個地方不表現學問的道理。你們要在這方面去了解、去學習。
摘錄自《論語別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