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问题的形成和解决原则》是一本开拓眼界的书,里面很多内容值得讨论。这本书的作者是保罗·瓦兹拉维克,约翰·威克兰德,理查德·菲什。
此书指出一个生活中经常出现,但是却很少被谈及和研究的现象:当改变之道变成问题(when the solution becomes the problem)。
作者把改变之道变成问题的情形归结为三种:
1)否认问题。
2)试图改变不能改变的难题。
3)在错误的层次上解决问题。
其中第二点和第三点,都涉及到「乌托邦症候群」(utopia syndrome),今天的讨论主要是围绕乌托邦综合症的。
一、乌托邦带来拖延症
关于乌托邦带来的坏处,最经典的就是拖延症了。书中举了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聪明的硕士生,每次需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写报告的任务的时候,都会犯拖延症,到接近最后期限才能把报告写出来。他经常打开写报告的文档,但是却难以下笔,觉得这样写也不对劲、那样写也不对劲,总想琢磨出能让自己满意的东西出来。
这样一个有拖延症的人去找了心理咨询。我设想他如果是来找我,我大概给不出什么办法。一个典型的解决拖延症的方法是「寻找原因」,分析为什么会拖延,分析拖延有什么坏处,然后再说服自己,不要拖延。而作者给出的方案却反其道而行之,那个硕士手头有两份报告要写,作者让他把其中一份尽量只做到合格的水平,另一份按照他自己希望的方式来做。结果前一份完成的很快,做后一份的时候拖延症又犯了,然而前一份的得分更高。
这本书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推崇的是一种不考虑「为什么」,只考虑「怎么办」的思维。很多事情知道了为什么也没有办法,而有些方案就是可行却找不出其中缘由,即使找到缘由了可能也是稍显勉强的马后炮。
二、乌托邦式追求「自动自发」
还有一种乌托邦就是要求进入「自动自发」的状态。
很多母亲会有困扰,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差,只喜欢玩。有的母亲就会要求小孩喜欢上学习,如果小孩是在她的强迫下去学习的,她依然会认为小孩是被强迫的,而不是自愿的。认为小孩没有真正爱上学习。她希望小孩进入一种自动自发学习的状态。
其实不单单是母亲会对小孩有这样的要求。在一些「聪明人」的自我要求里,也是有这么一条的,有些人不仅要求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还要求自己愉快地、自愿地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恰恰会导致行动力不足,无法催生改变。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达到自动自发的状态的,在一些事情上追求自动自发,在另外一些上不追求。在追求自动自发的事情上,开始时允许强迫,进入第一阶段后,再考虑如何做到自动自发,这才是解决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