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大白”成长为音乐“小白”,这一路,离不开师傅的教导和点拨;离不开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和支持;离不开县教研中心何欣岭老师和梁晓琳老师的厚爱和栽培。
在音乐专业和音乐教育上是一大片空白,简称“音乐大白”。在音乐专业和音乐教育上有所了解,有所感受,略知一二,但还是一片糊,仅有一壶的小点点水,简称“音乐小白”。话说半壶水响叮当,一点点水的“小白”可就叮当响了。有兴趣,又热爱,更需要:要上进,要求知,要探索,怎能不叮当响。
当—当,叮当……当当当,“小白”叮叮当:
一年前,我还是个音乐“大白”:音乐教材上的图标不识我,我也不认识他;那些古今中外的吹、弦、弹、打,不懂我,我也不懂他。仅仅因为我不会把do re mi fa sol la xi读作1、2、3、4、5、6、7,也仅仅因为有时、没事我好哼几句,也是因为这个岗空、缺。就这样,一个音乐“大白”,肩上扛起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大旗。
为了不成为笑话,也不至于被赶下台,首先,要让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想法。尽管软件和硬件都无法支撑想法。
阿基米德说,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棍棒和一个支点,他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想:给我足够的时间和信任,自由和设备,定能绽放精彩。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非专业的兴趣爱好。多媒体,突破了时空,将古今中外,天涯海角尽现眼前。多媒体将图形,文字,音视融合,既是视觉又是听觉的盛宴,更让人遐想,还芳心荡漾。多媒体在教学中不应只是辅助作用。如果课堂要高效,非用多媒体课件不可;没有多媒体课件,课堂高效不了。比如板书一行字,要多长时间?再快也快不过鼠标轻点。多媒体课件,不仅帮我弹琴,帮我唱歌,让不足成为优势;还激发了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大可能地解决了课堂纪律问题。凡是我不会的,用多媒体;凡是我会的,也用多媒体。教学相长。边教边学,教就是学,我和学生一起学,共成长。
用多媒体,成功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见面就问,今天有音乐课没,好久上音乐课,音乐课又被……),也吸引了学生注意,再让他们手拽乐器,闻声而奏歌……
多媒体课件固然好,但设计制作是个大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人要有兴趣,要爱好并专研。不仅要学习专研多媒体技术,也要学习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素养。其次,好马配好鞍,方可千里。好电脑要配好用的,适合的软件系统。这样,才能设计制作出高效、可行的课件来。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师傅的点拔,学生方能开窍。拜师学艺是一条捷径。当时,适逢艺术工作室开展师徒结队。有幸的是,教研员何欣岭老师将我这位"音乐大白"领到名师梁文静门下。当天上午教研会结束,没有迅速撤离,而是当即聆听梁师传道。从高台到学小,周周受教,直至放假。一面拜师学艺,一面实践探索。学习和工作需要,软件和硬件逐渐丰富起来。
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我发现,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由于师生情绪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音乐课堂不仅要考虑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还要营造气氛与季节、时令、气候相结合。夏秋静听,冬春热舞。踏歌而进,踏歌而去。在音乐中散步,在音乐中休息。在学习实践后,反思和总结,不断推陈出新。偿试设计课件模板将课堂模式化(好做课件),从玩音堂——清音阁、——走向未来——玩音堂:一玩{演(唱)奏(乐器)}+三学(节奏+歌词朗诵+旋律)。
课件的制作,除了硬软件的技术表现形式,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素材。形式固然引起观感,内容才能引人入胜。素材一是靠收集,二是靠疏理和实践所得。疏理教材,认识了教材图标,也了解了教材内容:节奏,音符,情绪,指挥,乐器、舞蹈,发声练习,模唱,哼唱,视唱,编填节奏、曲,还真是,音乐这锅内,丰富多彩,样样不缺啊!越梳理,越是诚惶诚恐,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真接不了这活。事到如今,唯有硬着头皮,迎难而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不顾风雨兼程。学习,工作,练功,知识与能力同进。
兴趣热爱工作,工作更爱兴趣。没有上班与下班之分,没有校与家之分。校是家,家是校。学习,工作,练功。练功,工作,学习。就这样,一路走来:
走着,走着,音乐“大白”就成了音乐“小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