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从前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段话好像被用烂了。去参加一个书店活动,有一个小游戏--猜句段的出处,其中就有这一句;某一电视剧开头,这句话做引语;去找室友借信封(自己的忘记塞到哪里了),她说当时买信纸还是因为这段话;有书友写《见字如面》的书评,仍然用到这句......当时还嗤之以鼻,不曾想自己居然也某一天用它来开篇,只能说木老先生写的太美,太真,太慈悲。我不知道我一生会不会只爱一个人,但我喜欢慢一点的生活方式,比如交朋友,谈恋爱;比如做饭,看书,看雪,听雨,素手煮茶;又比如--写信,薄薄的纸页,中间途径几地,过手几人,最后展开到收信人的掌心。那感觉应该和电话、微信、短信、邮件等各类通讯工具传达到的,是不一样的吧。就现代社会追求效率,飞速发展的标准,我大约不是个好员工,好青年。
印象里最近一次写信,是2012年刚上大学那会,几个很要好女孩因为念不同大学而分开,所以就从写纸条升级到写信,学校刚好也有固定地址可以收发信件。那么,距离我再次收到远方来的信,时间跳到2018年,差不多过了7年。
寄信人是我在简书上认识的笔友,想不到十七八岁玩的把戏,竟然在多年后重新拾起,且乐此不疲。大概文字的魔力,无关年龄,无关距离,无关成长。
那是个周日晚上,我百无聊赖,于是刷简书,看到“一起孤单”的字眼,莫名心疼,想来开心的人千千万,孤单的样子却是一样的,谁又是谁的影子呢......犹豫再三,于是给他发了简信:笔友 莫名觉得温暖,可是写字的人 总是孤单,但如若可以温暖他人温柔自己亦矣!故 见字如面。18.01.06 23:28。夜色愈浓,深夜不适合胡思乱想自哀自怜;于是打开网易电台《十点读书》,安然入睡。第二天,日常上班,听到手机提示音,收到他的回复:你好啊,嘿!写字的人,总是孤单,但写字的人儿却总是有温度的,如你的文字一般真切。18.01.07 08:46。
其实当时发完简信是有些后悔的,不该这样草率。对于陌生人,我天然的抗拒和防备,所以我的朋友不多,我不讨领导喜欢。大概当时谁都没放在心上吧,以致于收到信那天,我仔细回忆,我们到底是如何发展成如今笔友的模样。
此后,就开始喋喋不休,“公司年会,我居然抽到幸运奖,哈哈”;
“那我可要蹭点好运气”,结果真的让我抽到二等奖;
“明天回家,可觉得一半高兴,一半忧伤”;
“道是近乡情更怯,真的到家看到亲人就满满的欢喜了”;
“也是啊,恩”。诸如此类的很多很多话,好像,同为远离家乡亲人在城市中打拼的人,确实少了些许心酸和孤单吧。
18年1月,我开始尝试写书评,陆续整理发布一些书评,然后每次他都是第一个看完并评论。有次我1点多更完,大约2点的时候迷糊中听到手机震,点开看到是他的喜欢和评论,第二天他告诉我说“半夜醒来,刚好看到你更文,看完才睡觉,心满意足”。当时真的很感动,也没对他说过,但我一直记得。我是个写作菜鸟,写的东西大多是取悦自己,没几个人看的,也曾经尝试过向一些专题投稿,还是很少人会看到,阅读量也寥寥,伤心过,也想过放弃写字,后来学着释然,毕竟写字只是我认真生活的一部分,我不靠它吃饭,单纯喜欢,左右不过是我众多爱好里面的一项,只不过坚持的久一些罢了。从没想过竟可以意外收获到这样的一份友谊,我们从未谋面,相隔甚远,(我在陕西西安,他在江西宜春),真的就像《查令十字街84号》里面的海莲和弗兰克.德尔,太神奇了。
随信一起寄到的是安妮宝贝的《月童度河》,他很喜欢安,我一直以为男孩子可能不会喜欢安,是我太浅薄。安的文字太敏感,太清冷,很多时候我不敢读那样的文字,我宁愿糊涂着,幼稚着,有生气些的活着。
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暖暖的,风里夹杂着春天的花香、草香和泥土香,我抱着书和信对每一个迎面走来的人笑,没心没肺的笑。然后手机告诉所有很好的朋友说:“今天有人给我写信了,手写的信,啦啦啦啦”,结果收到一堆很嫌弃的表情,还说我这么多年过去怎么还是那样傻。因为我很开心,真的很开心,然后下班的时候同事问我:“你今天下午什么事那么高兴,一直在哼歌”,我红着脸说“没事没事,哦。”
写信的起因是:过年回家期间,我收拾东西看到以前来往的信件,一时感慨写了篇小随笔,当晚他问我要不要写信,他也有以前剩余的信纸信封,当时还觉得不可行,毕竟现在的邮局难找,寄信也只能发快递;后来忍不住心痒,就把地址和联系方式给他。于是,我在3月9号星期五上午12点半拿到信,激动异常。
我不是个很会叙事的人,很多场景,明明心里感动的一塌糊涂,就是不会很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所以写字只能是我的爱好,不能成为生计。
回信于3月11日上午寄出,也附上一本自己很喜欢的旧书,其中写有些批注、碎碎念的一本旧书,但我想他不会嫌弃的,我们曾是相同的孤独者,固守在自己小小的一方天地里。如今,希望用我们同样喜欢懂得的方式抱团取暖,而后去温暖更多的人。“红泥小火炉,绿蚁新醅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等着我们酒逢知己,不醉不归。
今天的故事到此结束,而木木和阿诉笔友的故事,未完待续。
后记:木取自我名字里面的偏旁,安东尼说“词语中的重叠字是加强语气,细致、深刻、饱满。”所以就用木木做称呼了,收到书看到扉页有他的藏书印章,他的名字里面居然有“彬”是两个木,大木木和小木木。世间事啊,真的是太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