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在语文课本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萧伯纳
萧伯纳,何许人也?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那时候,虽然家里已有电脑,但网络却仍然还是稀奇玩意儿,你要想查到什么东西,要么问大人,要么去图书馆。
此后,这种所谓很有深度的话加一个破折号后面跟着说这句话的人的名字,有了一个专属名词——名人名言。这玩意儿从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都在伴随着我……啊,不,是都在荼毒着我。
说是“荼毒”,这当然是玩笑,但是语文这门课,却是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要背的,古诗词啊,好词好句啊,名人名言啊……而且那时真的是谁背得多谁就牛逼,如果有人能偶尔背出那么一两句谁都没听过的名人名言,简直就可以翘着尾巴装逼好几天了!
但是,这真的好吗?并不见得。
首先,我们背这些所谓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那是因为,好词好句是有名的作家写的,名人名言,那时因为这“言”是“名人”说的。这些著名人士就不会有错吗?不见得吧!因为只要是“人”,就一定会犯错误,就一定有错。而语文课上让我们背这些名人名言,难道不是从我们潜意识里就给我们灌输了“名人”们的言论都是对的了么?
然后,如今的很多文章,都会有诸如“XX曾说过……”的句子,甚至有些文章,有些句子都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就直接写道“有一位教授曾经说过……”、“有一位先哲曾经说过……”、“有一位智者曾经说过……”以至于现在一些无厘头的网文直接将“一位老农民讲的话”、“一个杀人犯讲的话”……更有甚者,后面还加一句“中央都震动了”……简直就是让人无语!
再者,现在有很多人,因为讲道理讲不过人家,或者辩论不过别人,就开始引用名人名言或是某本书上的句子,以显示自己有文化、自己的观点正确,而且还有名人认同呢!
更有甚者,以至于现在,我们的父母,都开始人云亦云:网上都说…… 他们都说…… 朋友圈上说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太特么烦了!
有时候我在想,这种东西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那些演讲者们在演讲的时候,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总是会用“XX曾说过,XXXXXXXX,所以我们要XXXXXX”的句子,可是到头来,也许他们自己都不能理解,这句子的含义。
记得,在我高考的时候,各种语文老师都在说:“高考作文啊,就是要用名人名言,好词好句,成语成堆。只要中心不偏题,六十分的作文题至少拿四十分!”更有甚者,说:“你们要是名人名言不会,就直接下边一个,然后直接用‘有为先哲曾经说过……’”啊,我突然见醒悟,原来现在的这些网络爆文,都是从高考里学来的呀!
我当然,不是对高考这玩意儿全盘否定,至少通过高考,有些家境不好的同学,还能走一条寒门出贵子的路。只是,有些语文成绩蛮不错的人,轮到他们离开了这些命题,自己写点儿什么的时候,好像突然就不会写了。然后呢?他们只能在网络上发问,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何提高自己写的东西的点击率。当然,一些网文教程也开始应运而生。什么“想个比较特别的主题”啊,什么“除了文字还要插图”啊,什么“看看别人怎么写的啊”……然后到头来,还是不会写。
为什么呢?因为有位语文老师说过(PS:看到这句话会不会想笑?):如何写作文,这个我可以教;但是如何写文章,如何创作?我教不了。
看到了吧?以前你语文成绩好,作文得高分,那是因为有个模式,那个只能叫“写作文”。而,当你想自己写点儿你自己的东西,你想把你自己的想法、思想表述出来的时候,这才能叫“创作”。然而,当我们很多人想“创作”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我们的创造之路,早已被封死了。不是吗?当我们每天急匆匆的上下班,上下课,赶着去吃饭、休息,有谁还会去细心观察一片树叶?当我们每天都急吼吼的想着快点把工作做完了可以拿到更多的钱,谁还会在意今天的阳光比昨日的明媚?当我们好不容易能够休息,吃完晚饭,拿起手机、平板,开始追剧或是打王者,谁还会在意,今晚的星空比昨日的璀璨?
因此,我们也停下了思考,只会被动的接受更多的名人名言,只会被动认同更多的谣言而自己不再去质疑,最终,谣言淹没了我们,我们被任意摆布。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但这思想,希望是自己独立的思想,我们永远要主动去感受身边一切的人情冷暖,永远要独立思考,永远接受更多的思想,但,永远,不要苟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