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购已经变成一种娱乐方式,而一种劳财伤命的娱乐方式』
网购,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购物体验——品种繁多,价格可对比,有些店铺还有较为不错的售后服务,仿佛每家店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让我们流连忘返,欲罢不能。支付也是颇为方便,更让我们不易察觉到金钱的流逝。
精神上是得到了满足,但钱包却已然被掏空。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下了班,吃完饭洗个澡就躺在床上刷手机的三好青年。记得那时候我躺在床上打开手机后,先是看看朋友圈公众号,然后再看自己关注UP主和番剧什么的有没有更新,最后当我意犹未尽的退出上面的APP后,就是开始漫无目的的逛淘宝。
这一圈下来往往就是快十二点的节奏。这时候睡意也渐渐袭来,眼睛一闭一睁,就来到了第二天早上,浑浑噩噩的开始一天的生活。
而这个过程中往往会种草一些东西,种了草的那几天我就会反复看,不停看。
比如我,喜欢看电子产品,在某站科技区看到UP介绍了一款笔记本电脑。有着怎样的性能,怎样的黑科技。那么接下来我多半会上淘宝搜索这款笔记本电脑,更会去百度,贴吧,论坛之类的了解他的更多评价,企图从全方位了解这款产品,就好像我很需要这款产品,马上就要买一样的。
但实际上我真的需要一个笔记本电脑吗?至少我现在觉得是不需要。但当时热忱于笔记本的我,却从未考虑过要不要买这个东西的问题,只是觉得冥冥之中要买这个东西,就像是完成一种使命一样,着了魔似的,不停去看。
有人会说,喜欢买买买有什么错啊。我花我自己赚到的钱,又不是抢来偷来的,凭什么不让我买。
确实,自己用自己赚到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没什么可说的。至少别人不能对你指手画脚。但我今天想要告诉你的是。
『你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种营销模型,SCQA模型,看看商家宣传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
1、由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出发,引入事实。
2、场景中所遇到的需求冲突。
3、提出疑问。
4、给出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画面一开始是一个小男孩在外面玩耍(引出场景),孩子玩耍的时候手摸了滑滑梯的扶手,商场的门把,各种细菌都沾染到了孩子的手上。而这个时候,一般的香皂洗手液都不能很好的消灭掉手上的细菌(需求冲突)。家长们故作愁苦,要怎么办呢?(提出疑问),接着XX佳的广告就出来了,能消灭手上99.9%的细菌,厉不厉害(给出方案)。
这就是在产品推销时常用的SCQA模型,很多电视广告,都是用的这套模型写成的广告文案。比如经常听到的广告词:“孩子咳嗽老不好怎么办?多半是欠揍,捶两拳就好了”。咳咳,扯远了。今天我们先不讨论这个商业宣传模型。只是想让大家知道,商家对产品进行宣传的时候,往往都是在刻意的构建一种使用场景,然后再根据场景引出问题,最后大肆宣传他们的产品能解决此类问题。
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之前问题,我真的需要这个产品吗?
广告文案中所描述的场景与冲突可能的确是存在的,而他们的产品或许也能解决其中的问题。但这其中有几个很关键的前提。
这个场景会发生在我身上吗?
如果真的发生了,是完全跟广告中所描述的场景与冲突完全一样吗?
如果很不巧,跟广告中的几乎完全一样,我们是否有其他选择,其他解决方案呢?
看到这里,我想你应该能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剁手的原因。就是掉进了商家给你所描绘的场景与冲突中,而人总会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生活心态。所以经常在不经意间,可能就买下了接下来三五年都用不到的东西。
到这里,你可能又会问,那我有时候就是手痒痒,忍不住打开淘宝想看点啥,买点啥的怎么办。
当逛淘宝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怎么办。
我这里有几个小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1、你可以直接卸载淘宝(当然这里不是针对淘宝,其他会让你有冲动消费的APP都算哈)。真要买什么的时候再下回来。没有什么不方便的。
2. 记录你的每一分钱花在哪里,用纸笔。记账是个很好的习惯,他能让你明白你的钱到底是怎么划掉的。而不是每年支付宝账单出来的时候一句“卧槽,我怎么花了这么多,我哪来的这么多钱啊”,这里我推荐大家用纸笔记录,这样你更会有可能去复盘。
真的需要买?按需购买。
买东西不要着急,没有什么是会错过的东西(这里指的是一般物品)。
买东西前,应该先写出你的需求,就是你要买一个能解决你什么问题的东西,而不应该是"我先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满减优惠?割的就是韭菜。你本来想买瓶60的防晒霜,这时候看到店里面在做促销活动,满99-10元,你看了半天, 最后找到一个40元的隔离,90元就拿下了2件物品,你甚是欢喜。觉得今天赚到了,要吃顿好的。而那瓶买回来的隔离,直到过期,你也就用过3次……
你说我怎么知道买回来东西以后用的用不上啊,万一哪天就用上了呢。咳咳,先看看屋子里现在有多少东西是3个月都没碰过的了……
实在想看点啥?
1. 跑步,做饭,做家务了解一下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