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的平静,意味着情绪被压抑了?还是自我升华了?我的体验是,这个过程,曲折往复。如果回到起点,我得到这个结论:本体是没有任何情绪的;那么,我仍然不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一些修习教义让我们一切由"我"出发。主张越我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就更贴近自己的本体。这真的能够穿越沼泽,到达彼岸么?我所看到的是,无非多了些精致利己主义者罢了。
感觉就非本体的必然部分;当然,如果我一直都是我的本体,我仍会有一些真实的感觉,也会有一些虚假的感觉。
虚假的感觉从何而来呢?打个比方吧。当真实的感觉不见了,心灵本该属于它的地方会留下"坑洞"。虚妄之感,总是来源于想填满心中的洞。
譬如你失去了尊严感,就会留下一个洞,这个洞可能被体验为自卑的"假感觉"。这并不是真正的感觉,这意味着自尊或者自我的真正价值不见了。
虚假感觉与坑洞,通常与自大的防御机制相伴相生,这是另一种掩饰与转移的虚假感觉。当他的所言所行使我感到自卑时,我心中升起的愤怒,回避,都是这种防御机制。
这些虚假的感觉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我没有触及自己真正的价值,转而用这样的防御机制来补偿。
如果我始终无法触及到自己真正的感觉,别的东西,大概率失控的情绪,就会取而代之;但如果能体认到这些感觉的真相,并最终找回自己失去的本心,那些虚妄的情感,自会烟消云散。
我不再以某个人的喜怒哀乐为圭臬。毕竟,那样的满足很不稳定,像是一种暂时的放松,我不想让那个人离开你,不希望他们改变他们对待你的方式。最终,留下一个更大的坑洞。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人能教你什么是内行,你只有靠经历他们来认识他们。我们所回归的并非情绪,而是本体。本体就像我们的血液。它绝不是一种反应,当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本体,拥有的只是思维,而思维的底层,通常都是某种防御机制。
反之,越是能感受到本体,外显的情绪越少,某些知觉往往比以前更深更强烈,但情绪却不会变得更深更强烈。情绪只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反应罢了,但本体并不是神经系统的反应。我的本质一直在那里;本体才是最真实的感觉,所谓的感觉和情绪都只是幻象罢了。
当我们体验到了本体的不同面向,自傲或者自卑,愤怒或消沉都会平息。我们终将体认到自己的价值,抵达圆满而强有力的内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