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快乐时,不妨读一读苏东坡。
他面对逆境时的洒脱,跌入低谷时的乐观,陷入挫折时的从容,总能给人一种治愈的温暖。
出生名门,少年登科,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却因乌台诗案一路被贬,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海南),他留下了诗,留下了画,留下了美食,留下了书法,留下了一切美好的东西。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毫不夸张的说,苏东坡是中国人心中的精神之神。
01
苏轼自幼聪颖,勤学好读,22岁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震动京师,24岁通过三年京察,授大理评事、签署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苏轼将父母坟茔之事安排妥当之后,返回京师,恰巧碰上中国古代又一次国家资本改革政潮,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弊症惹怒王安石,王安石指使手下御史在皇帝面前诋毁苏轼。于是,苏轼请求出京任职,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他都革除弊政,惠及于民。
在此期间,他对政局的演变深感不安,并将这种忧虑写成美妙的诗句:
春入深山处处花,尔来三月食无盐。
王安石变法,将食盐的买卖权收归国有,导致朝廷的专卖食盐扼杀了民间的私有盐业,老百姓根本买不到盐吃。
北游太湖地区时,他又写道: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他在《吏隐亭》中写道:
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
而今读来,这些诗句并无煽动叛乱、抨击新政之意,苏轼只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写了出来。但这些诗最后都被当权派搜罗研究,当成罪证。
正应了那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02
公元1079年,影响大宋王朝历史走向的乌台诗案爆发。
导火索是苏轼调任湖州时,在《湖州谢上表》中写的一句话: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监察御史何正臣上疏弹劾,说苏轼这两句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充满了讥讽之意。
一石激起千层浪。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倒苏之声甚嚣尘上。
是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曾经的文豪大家,曾经的天之骄子,曾经的社稷之臣,跌落神坛,锒铛入狱。
巨大的人生落差,让苏轼害怕、懊悔,他悔恨昔日的轻狂,悔恨曾经的失策,他有一肚子的话想说、想写,却什么也不敢说、不敢写。
乌台诗案,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直至被贬黄州时,他还夜夜做噩梦,憔悴,惶恐,失落。
在《谢量移汝州表》中,他这样写道: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憔悴非人,章狂失志。
03
幸亏北宋建国之时,赵匡胤留有遗训:不杀士大夫,并在众人的施救下,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毫无实权的虚职,且职位相当卑微。
黄州期间,苏轼一度变得心灰意冷,心情郁闷,于是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在心底一遍遍问着,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一个人的低谷、挫折与磨难,放在时间的长度上,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简直不值一提。
多少英雄豪杰,多少丰功伟绩,多少历史故事,到头来都湮灭在时光里,唯有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不生不灭。
每一句都是自我治愈,每一句都是情绪释放。好了,一切都过去了,既然改变不了命运的走向,那就试着去改变自己。
04
1085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听政,重新启用司马光为相,王安石新党被弹压,其所有变法全部被废除。
苏轼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进行了严厉抨击。至此,他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林语堂先生说:可能,苏轼永远都做不了一个称职的党人,因为他过于孤高,非常人可及。
不过在此期间,旧党掌权,他可以安心过几天舒服日子,他的书画才能开始绽放,文学、书法、国画三家集于他一身。
好景不长,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开始大面积打压旧党人。苏轼毫无意外的再次被贬,这一次是惠阳(广东惠州)。
这一年,苏轼已经五十七岁,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苏轼已经经历了命运的栄枯盛衰,人生的起起伏伏,现在的他无忧无惧,内心一片安谧宁静。
05
1097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扁舟送往荒凉的海南岛。那时的海南岛,乃是一片化外之地,多为黎人居住。
苏东坡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远离朝堂,远离小人,远离党派,现在的他与默默无人的读书人来往,与匹夫匹妇往还,他甚至对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他在这里办学堂,教书育人,在他之前,海南没有一个读书人中进士及第,在他之后,姜唐佐就举乡贡。
他在这里留下了东坡井、东坡村、东坡田、东坡帽、东坡桥,甚至是东坡话。
除了这些,他还当了第一个吃生蚝的人。他给儿子写信,大赞生蚝好吃,还嘱咐儿子千万别告诉其他人,免得北方的人都求着被贬官来这里和他抢吃生蚝。
东坡食蚝而甘,戒其子勿告人,虑有公卿谋谪南海,以夺其味者。
——《随园诗话·卷七》
他还作了一首很长的《食蚝》五言诗,我挑选几句录在这里。
薄宦游海乡,雅闻归靖蚝。
中厨烈焰炭,燎以菜与蒿。
委质以就烹,键闭犹遁逃。
稍稍窥其户,清襕流玉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