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作者: 行者还醒着 | 来源:发表于2017-09-02 04:02 被阅读0次

看的越近,就看的越清晰,就越心安;看的越远,就看的越不真切,就越惴恐不安。短视终究只是一种本能,要看到远景就要冒着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带着一颗盲目敏感的心,我们要如何才能远行?

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根源不在于改变,而在于解释。不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都有着一种告诉自己‘一切还好’的本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我们改变自身行为的方式,我们在现实中实现‘适应’。所有人都觉得改变是动因,其实需要安慰自己才是动因。

所以,似乎无论外界发生怎样的巨变,我们在惊诧几天之后,往往就安之若素了。有人说,最荒谬的不是小说,而恰恰是现实。原因就在于现实之中的反转不但残忍,更残忍的是围观的面无表情的观众。苏东剧变、柏林墙倒、十年浩劫、布丹屠杀,最令人瞠目结舌就是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几乎所有当事人就可以接受现实,并且马上做出翻天覆地的改变而不自知。

上了年纪的群体往往热衷于同学聚会,因为只有在纵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候,你才能真切的看到时间的力量。多少沧海桑田、白发黄巾的巨变,不断强调着活在当下的残忍。佛说不忆过去、不望未来、不念当下,斩不断自我的时间维度,我们也就永远被困在今天与明天的短暂时空之中。

前不久,一部讲述人工智能的电影中的一个细节深深的打动了我。电影本身探讨的是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如果它们感知到了自己的存在,那么是否可以与人的存在进行类比。这个技术与伦理的话题暂且不提,今天聊一个细节。所有人工智能的记忆都是可以百分百清晰还原的,记忆存在的方式就像是一段段第一视角的影像。所以,回忆对于他们来说和重新经历并没有任何的区别。这时候所有的观众大概都会去反思记忆对于我们的意义,我们辨析时间的方式很多是来自于对于事实和细节的确认程度。如果情感和信息并不会在我们的脑海中随着时间而褪去,我们看待时间是否还是原来的样子?

几天前,一位挚友谈到一句话,时间因记忆存在。这句话这几天一直在我心中萦绕不去。我们几乎无法证明,我们当下的生存并不是一场远久的回忆。如果存在是时间之上的第四维度,我们就只是陷入一场深秋下午的长梦罢了。走到尽头,回忆是唯一证明我们曾亲历的证据,而这证据却更多需要不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说服。

无意间看到一首小令,其中有几句分外动人。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是一种对于时间的白描手法,几乎没有什么情绪,只是用短短三句叙述了几十年的变迁。或许你看过感到唏嘘,但我读罢只觉得悚然。我隐隐看到了我们本能的某种缺失,某种对于时间跨度的忽视,对于更远更模糊的淡漠。我们几乎永远活在以分秒计算的生活里,漫长的人生胶卷,我们目之所及只有一帧!

总想着或许有一天,能用跳出来的方式生活。看着自己的肉身为了存续而奔忙,同时又能时刻切换到第三者的视角去见证盛开与凋零的过程。喜欢读史的人,身上会慢慢带着一种老年人特有的味道,细细品味,那种像故纸一样的味道叫淡漠。经历的多了,冲击也就淡了;看的多了,也就不会每每惊诧了。

宠辱不惊,并非从未心动过,只是经历的多了,才能体会到某种平衡和循环。人生的振荡,当上升的时候,你的本能会给你会永远上升的假想;下坠的时候,会给你一落到底的恐慌。但如果能从当下的这一帧之中抽离出来,你才能看到这种动辄数年、数十年的振荡。时间几无定数,空间你我皆若浮萍,周围笑脸哭脸努脸更替,楼起楼塌只在瞬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sl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