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侄女检查作业,发现几个错别字。当我要求她改时,她却理直气壮:
“不就几个错别字,差不多就行了。”
不禁一愣,不知从何时起,“差不多”三个字成了我们的口头禅。
读一些差不多的书,学几个差不多的道理,选择一份差不多的工作,嫁个差不多的丈夫,最后过上差不多的一生......
有人觉得,差不多是想得通、看得破。但却忘了,这也是一种得过且过。
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亏待了你,而是在一个个不起眼的不经意中,你主动选择了眼下的生活。
毕竟,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
1
我们总是习惯敷衍
生活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我每天都很忙碌,但好像也没做成什么事。”
然后你百思不得其解,工作没了动力,生活也慢慢变得将就。
但其实每件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每天忙忙碌碌却依然无所获,原因也很简单,大可能是你习惯了敷衍。
比如面对工作,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侥幸心理。
觉着不论自己下多大功夫,到最后钱都是一样,于是敷衍完成就万事大吉。
有时还会转过头调侃那些比自己认真的人,何必如此勤勤恳恳。
可生活残酷的地方就在于,每个人的出生无法选择,但给每个人的时间却是相同的。你能应付今天,却无法糊弄将来,时间会慢慢拉开你和别人的差距。
那为什么我们还是总喜欢应付呢?
首先,人天生都有惰性。
谁都有追求舒适的权力,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都无可厚非。但也要明白,生活并不会额外眷顾这样的你。
其次,应付会给人一种短暂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比如本来要一周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你却将其推迟到了最后一天。那天你拼命追赶,甚至熬夜,后来成功感动了自己,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
慢慢的,这种用短暂时间应付得来的结果会麻痹你,也会逐渐让你对这种模式产生依赖。
所以“应付”这件事从短期来看, 无伤大雅。
但你今天偷的懒,终会变成日后的难。彻底放松的生活很舒服,但同时,也终结了以后更好生活的可能。
生活有很多种过法,最糟糕的是:用自己最差的状态,无限循环每一天,把每一天都过的同样死气沉沉。
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吧,先让自己有事做。然后去过想要的生活,做想做的事,把生活过成丰富多彩。
这,才是生活最该有的底色。
2
人生过得是心态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哲学家,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住在一间小屋里,生活非常不便,却觉得自己很快乐。
他说:
“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和感情,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后来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搬了出去,但他仍然很快活。
他又说: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怎能不让人觉得幸福?”
几年后,哲学家也成家了,搬进一座大楼。
大楼有7层,他家在最底层,环境最差,还老有人往下扔杂七杂八的脏东西。
他还是说:
“你不知道一楼有多少妙处。
比如一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劲;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层去扣门询问……
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些花,种些菜,这些乐趣啊,数之不尽。”
所以你看,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并不是环境,而是心境。
有人说,生活就像唐僧取经,只有经历了苦和难,才能得到升华。
的确,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但面对逆境时的态度,却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
人心都是相互的,生活更是如此。
如果你的内心是悲观消极的,那么我们从生活中接收到的一切信息都将是伤感的;
如果内心是乐观积极的,那么不管生活给予了我们什么,都可以感到幸福快乐。
看过一则视频:为了生存,骆驼咽下带刺的仙人掌。
这一幕,恰恰像极了我们的生活,那些不为人知的苦和难,咽不下去也要咽,扛不住也得扛。
在环境无法改变时,就转变心境,这不是阿Q精神,也不是自欺欺人。
而是先用最好的心态去拥抱最残酷的生活,然后从中汲取坚持下去的力量,静待花开。即使等不到花开,我们至少也获得了快乐。
3
用心生活,才能过得闪闪发光
兹维亚·古沃尔在《用心生活》中说:
"当我们用心地生活时,我们的心扉是敞开的。"
正应了那句话:你如何对待生活,生活就会如何对待你。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就会对你微笑。你敷衍生活,生活也同样会敷衍你。
所以当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过的好或是坏时,我一点都不意外。
因为过的好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特质,那就是用心吃饭,用心穿衣,用心睡觉,用心玩耍,用心收拾,用心恋爱,用心追求每一个想要追求的东西,用心感受来自自然和社会馈赠的一切。
而过得差的,也都有一个相同的特质,那就是与上述正好相反。
诚然,我们很难选择自己的生活,但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与其在忙碌的工作中失去方向,不如善待自己的身体,热爱当下的生活。
如此,奔波的日子也能过成惬意的诗。而用心生活,你便配得起所有的用心对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