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韦志学读《我在北京送快递》

韦志学读《我在北京送快递》

作者: 韦志学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24-03-23 10:05 被阅读0次

    无意中在豆瓣看到了《我在北京送快递》这本书——此书是2023年豆瓣年度图书No.1,而且《人民日报》把它推荐到市民必读书单里。我有点好奇,便把胡安焉的这本书买了回来。

    书名是《我在北京送快递》,书中内容其实是有四章和后记,第一章《我在物流公司上夜班的一年》(P001-025);第二章《我在北京送快递》(P027-129);第三章《在上海打工的回忆》(P131-161);第四章《我做过的其他工作》(P163-273);后记《生活的另外部分》(P275-283)。总共16万字。

    我在读着第一章的时候,感觉很惭愧:一个快递员尚且可以出书(除了本书,还有《我比世界晚熟》),而我一个有着三十几年教龄的中学语文老师却还没有出书。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所读的部分也给我打了鸡血:一个快递员都可以出书,那我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科班出身的人不是更有条件可以出书?我的内心深处似乎起了波澜。

    也就是说,我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把作者想得太简单了。其实不然——读下去,我就发现了这一点。作者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个人丰富的经历和体验是写作的素材。

    作者胡安焉,1979年出生,1999年中专毕业。在走入社会的这二十几年里,他先后在广州南宁、大理、上海和北京等城市打工或经营个体生意。他做过的工作包括快递员、物流理货员、自行车店营业员、烘焙店学徒、图书美编、加油站工人、专卖店营业员、酒店服务员等。他经营过实体熟食店、实体女装店、汽车用品网店等生意。可以说他的生活体验很丰富,而且基本上都是处于比较辛苦的底层状态。这些经历和体验为他的写作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

    其次,洞察力、感受力和思考力是能把经历转换成体验的重要元素。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经历”中“体验”人生。体验应该是经历的升华,而要让经历能够升华为体验,必须要有生活的洞察力、感受力和思考力。

    作者胡安焉的父母都是比较孤僻的人,而且生长的年代注定了他们的价值观是偏向于“集体主义”,而不会是追求个性发展,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胡安焉认为,因为家庭教育的缘故,他在离开学校之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对人生对世界都没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且他也没有意识到人还需要这样的东西。

    但是他的性格很敏感,他也非常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在他真正踏入社会并不断地遭遇各种人和事之后,他才一点点地诞生和成长。所以这本书其实就是胡安焉的成长史。

    能在经历中获取成长,能把经历转换成体验,并从中有所领悟,这个过程脱离不了“洞察力”“感受力”和“思考力”。

    比如,胡安焉写了一篇在D公司上夜班的打工记录,受到了网络上出乎意料的关注,所以他在这篇文章里获得的收入和读者,远远超出此前十多年的总和。由此他敏感地意识到,社会上很多人对于他经历过的行业一无所知,那么写出大多数人从没接触过的社会层面是不是就会成为一个爆点?能把自己擅长的东西整合为写作素材,这离不开一个人的洞察力和思考力。

    而在每一份工作中的体会和领悟,是一个人的感受力在起作用。如果一个人的神经是大条的,是充满钝感的,那么在他所经历的事情当中,他的感受就不会那么深切,不会深刻到能够启动一个人写作的欲望。

    再比如胡安焉对于“自由”的思考,他是这样写的:

    我在品骏快递最后的那段日子,常常下午一两点就送完了当天的快件。然后我会在京通罗斯福广场打发时间,因为那里有空调。我喜欢坐在负一层亚惠美食广场后面的员工就餐区,那里也是送餐员的等单和休息处。 商场把多余和用不完的餐桌椅子堆放在那儿,顾客不会走进去,因为那里是个死角,而且没有灯光,仅从南边的玻璃墙透进一些折射的阳光,维持着昏暗的可见度。于是,和另一边灯火通明的经营区相比,那里就像剧院里被幕布遮挡的后台。对我来说,在那里度过的时刻是隽永的,我会永远记得那个地方,记得当时自己的感受。非饭点的时候,很多送餐员就坐在那里聊天、打盹儿、打游戏、刷视频……而我在旁边戴着耳机,边听歌边打量他们,反正我也无事可干。我尝试揣摩他们的生活——和我一样,他们大多不会在北京定居,北漂的日子是暂时的,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那么他们生活的另外部分是什么?他们在北京用所有的时间来挣钱,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是什么在他们生活的另一面吸引他们,令他们甘愿为之付出?或许这个问题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答案。假如说,工作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是我们对个人意愿的让渡,那么与此相对的生活的另外部分,就是那些忠于我们意愿的、我们想做的事情和追求——无论其内容为何,我在这里暂且先称之为自由吧。

    当我在打工的时候,我很少想到自由。可能因为我默认了不工作才是自由,而工作则相反,你必须按照要求,无论这要求是来自雇主、客户,或——当我经营个体生意时——对市场的观察和分析等,然后付出有效劳动,才能获得回报。当然也可能有个别例外的情况,比如有人恰好喜欢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内容,因此感觉自己在工作中所做的就是自己想做的。或者反过来,有人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却恰好能够满足雇主、客户或外部机制等的要求,并由此抵达了某种自由。但是这样的幸运听起来似乎可遇不可求。

    在我认识的人里,还有一些人的工作很轻松,有时人们会以羡慕的语气用 “自由”来形容他们的工作。至于他们自有没有感觉到自由,那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比如我爸的工作就很“自由”:他以前在单位里每天喝茶看报,主要的职责是采购、看管和分派各种办公用品,偶尔写些没人看的宣传稿。但是他已经退休多年,他的单位经过不断改革,如今已经没有那种闲职。不过因为我对他非常了解,我敢说他的意识里并没有自由的概念。假加我和他讨论自由,他就会说出一些令人费解的荒谬的话来。

    由此我想到,所谓的自由,实际上在于你能意识到什么,而不在于你享有什么。……可是文化水平越高,思维和意识越复杂,人就越难在工作中感觉到自由。

    其实我想说的自由,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上的个人追求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真正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精神内容。我觉得假如更多人向往这种自由,世界将会变得更多样化、多元化,更平等和包容,更丰富和多彩。……

    此外,我认为就如莱辛说的: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可贵。自由的情况也一样,或许它可望而不可即,或许我终生都无法抵达它,但这并不要紧,因为对它的追求比对它的获得更可贵,而且这对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来说都很可贵——它就像理想和信念,是我们生命的支点,而不是内容。

    以上是摘录自本书的部分内容。我知道,作为原书内容,我不该摘录那么多,但是我想读者们知道,能够出书的这个快递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快递员,他是一个有很强的洞察力、感受力和思考力的人。

    再次,胡安焉能够出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他长期坚持写作的一个结果。

    他的写作开始于2009年,本书是2023年4月第1版,也就是说,从他写作到出书,他经历了十几年。而且,在这十几年间,他是打工和写作交替着,具体说他在写作时,是不出去打工的,每天就是读书和写作。这是一种沉浸式的写作状态。

    当然,单有经历和体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胡安焉看大量的书,而且也在论坛里有讨论和交流。闭门永远造不出好车。

    最后,我想说,胡安焉的经历和思考最终能被世界看见,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有自己的追求,而且他的追求和理想是他生命的支点——没有支点,何能撬起整个地球?有了支点,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就会有自律和坚持。每一个能够走向成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特质。

    人生不管怎样折腾,最终都会和自己相遇;生活不管怎样繁复,最终都会归于平淡。而那些生活的真义却只有在结尾处顿悟。我从胡安焉的故事中受益,也希望会有更多的人从胡安焉的故事中获得启迪和勇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韦志学读《我在北京送快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yc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