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还是微博都充斥的奶茶身影,所以眼睛算是“喝足”这一辈子都无法喝得完奶茶。
“秋天第一杯奶茶”,真的可以纳入2020年入秋以来,最佳营销文案之一了。说不定,在当今充满创业气息的大环境下,这段文案还能奇迹般摇身一变,成了耳熟能详的奶茶品牌。
而到了秋天,秋高气爽,天气凉怡,人们的心境易沉淀,思绪稳定,因此更容易感受到自身内心变动。尤其孤身一人的时候,内心更强烈感受到被孤独吞噬,忧愁不堪,很想脱离孤独的困境。
当我打开微博我看到有人在解释这个梗:
1
这个“第一杯奶茶”用着就很奈斯,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奶茶行业营销大成功啊这。
再仔细搜寻一下,什么秋天第一杯奶茶,不外乎就是营销号狂刷涨粉、正常的情侣秀恩爱、男海王大出血、女海王大收获、单身狗吃柠檬。
这波跟风差点又跟出来一个秋奶节了都。
2
人造节日
人造节日是个啥?在我国有俩最显而易见:双十一、520。
人造节日,既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不是西方舶来的节日,而是近年来随着大众心理变化和网络发展,人们根据象声、象形、兴趣爱好、商业动机等因素,以其特殊日期被赋予特殊含义,人为制造出来的节日。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现代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开始追求归属感的需求和被尊重的需求。
通俗一点就是“袁隆平爷爷把你喂太饱了”。
商家就根据你需求,造出符合你这个群体所需要的归属感的节日。
看的多了,我们就会偏好这类事物,这叫“曝光效应”,在“曝光效应”之下,大众就弱化了自己的信息甄别能力,从而表现出盲目又疯狂的一面,这就是跟风嘛。
3
别跟风别盲从
从奶茶说到人造节日,你可能会觉得太上纲上线了,不就买东西、发红包嘛,你可能不会觉得自己哪失去了判断力,你觉得自己还是很理性的。
网络是个大广场,你在刚开始可能会因为自己优秀的个人心理素养而保持理智,但是随着人群中某种呼声的逐渐高涨,你自己的主见就会被逐渐覆盖,直到最后被同化为人群中呼声最大的舆论倾向。
一个人大喊要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没什么。十个人喊要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呢?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一万个人乃至更多呢?
女孩子看到这哪受得了,别的女孩子都有,我这么好看这么优秀我要杯奶茶怎么了?
在这种群体的狂欢中,在公共领域的主导情绪倾向被控制时,保持理性、保持个体思维和意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任何人都会高估自己对自我意识的控制能力。
乌合之众不是说你是乌合之众,而是在说自我在群体中的思维和意识是多么有局限性。
然后看到这次的“秋天第一杯奶茶”了不,人要的是奶茶么,要的是52的转账,这不和520是要520的转账一样了么。
“每次看到晒红包的就像大型交易现场”这话说着不好听,但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
这是一件荒谬的事情,也是一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现状。
最后,希望大家在这鱼龙混杂的网络社会上,保持自己的理性,保持对于人造节日的警惕,不盲从不跟风。搞女权的也先搞清楚女权的真正含义,别让这秋天第一杯奶茶满满都是咪蒙的味道。
没有谁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尤其是大学里的很多男生还没有经济独立。这样的他怎么去负担女朋友一年到头的节日转账?
女性独立喊了那么多年,结果还在刮女生就是需要男人宠的小公主这种风气。
与其想着男朋友什么时候给自己转账,不如想想如何提高自己去赚更多的钱。自己赚来的52块钱可不止买一杯奶茶吧?经济独立财富自由的快乐不比等着男朋友转账以后发截图更香?
大家都在提倡,和对的人在一起,每天都是情人节,每天都充满生活的仪式感。但是情侣都坚决反对的,因为每天情人节就意味着每天都要买礼物,仪式感也是要花心思和金钱去堆的。
一个节日就是因为它特殊,因为有期待,所以有意义。
入秋的第一杯奶茶有意义吗?有,在天气逐渐寒冷的时候,手里握着一杯心爱的人送的热腾腾的奶茶,那确实挺温暖的,还能养秋膘。
那是不是要入冬的第一件秋衣秋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