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顾名思义就是过分的关爱,一般来说,隔代抚养,老人家会喜欢为孩子做更多,甚至无视孩子的真实需要和年龄,一味付出。
看到老人家惯着孩子,很多妈妈都会担心孩子被惯坏了,将来影响孩子的独立,因此会去阻止,两代人的争端很多时候是因为家庭教育的观念不同而产生。
周六上午,在汇轩雅居的读书会上,一位妈妈分享了一个“剥虾”的故事。
她的家里,爷爷像大多数长辈一样,非常疼爱孙子,吃虾的时候,老人家总喜欢为孙子把虾去壳,放在孩子碗里。妈妈看了,非常担心老人是过度溺爱,影响孩子提高生活能力,将来长大,无法自立。因此一有机会,就要训练孩子自己剥虾壳。谁知孩子根本不理会她的苦心,要求自己剥壳就不吃虾,母子双方因为这件事,出现对立。
上一周,我们请飞厦中学的北大妈妈吴老师过来开讲座,会后吴老师在交流中讲到,她的童年跟父母接触也很少,幸亏爷爷奶奶非常疼爱,弥补了父母忙于工作的关爱不足,使得童年不缺爱,得以健康成长。
吴老师的分享,给了我们这位妈妈很大的启发。爱需要载体,爷爷用剥虾壳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孩子感受到了,并用接受来和爷爷产生爱的连接。他们彼此愉悦,为什么要阻止呢?至于剥虾壳,将来肯定能学会的。我们只不过是希望孩子在接受关爱时,学会感恩和付出而已。
从此,这位妈妈不仅不去阻止爷爷为孩子剥虾,还特意在爷爷面前,告诉孩子:“你看,爷爷多么爱你!”又偷偷提醒老公给爷爷夹菜,给孩子做榜样。果然,看到爸爸给爷爷夹菜,孩子也跟着给爷爷夹菜,老人家好开心呀。妈妈的智慧,把一个经常发生冲突的饭桌变成家人互相表达爱意的好地方。
生活需要智慧,智慧转化矛盾。
我的老母亲也非常喜欢溺爱我,八十多岁了,却还喜欢为我们全家做饭,帮我洗碗。我不如孩子们,不能痛痛快快地接受,每次都觉得被妈妈照顾很内疚。拒绝吧,妈妈更生气,我知道她需要刷存在感,她需要为我和孩子们做一些事,才感到自己被需要有价值。不能拒绝引发了我的愤怒,我的情绪她能感受得到,但她的解读是:“我又做错了什么?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合女儿的意思?”因此,老人家更加小心翼翼,甚至看我脸色。我却更内疚,更愤怒了。
前几天,我和一个咨询师朋友聊到这个话题。她问我,有没有溺爱过谁?有没有体会过溺爱一个人的感受?
说真的,还真的没有,我对孩子从小虽然不打不骂,要求还是比较严格,我对溺爱很反感,我觉得溺爱是很辛苦的一件坏事。从小父母忙于工作,家中没有老人,我是老大,要照顾妹妹,做很多家务。父母对我的关爱明显不够,由于期待而得不到,这么多年来,我只能不断告诉自己,溺爱不好,女儿当自强。
妈妈会对我表达她的爱是退休之后的事,她开始觉得生活无忧,没有压力之后母爱泛滥,居然也会宠起孙子,孙子长大了又宠起女儿。而我已经长大,觉得不需要了,对她的迟来的爱觉得很不舒服。我真的没有想到宠爱和被宠爱都可以是很幸福的,是付出爱和接受爱。
我想,如果我能坦然接受妈妈的溺爱,妈妈一定会比我拒绝更开心。每次,她看到我在吃她做的饭,是如此欣慰,她八十多了,还能为孩子做饭,一定是满满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我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妈妈投射性地认为我工作很辛苦,却不知道我的工作让我很快乐。我也高明不到哪里去,我看不到妈妈溺爱我的快乐,以为溺爱很辛苦,也是投射啊!
当我看到这一点,我开始坦然了,我指手画脚,告诉妈妈我喜欢什么汤什么菜;我吃得津津有味,告诉妈妈她做的饭很好吃。母亲笑成了一朵菊花。既然能让妈妈开心,那我的接受就是有价值的,无需内疚的。
至于溺爱之后,会不会变得失去独立能力,我想有了爱的滋养,我们会更加强大。内心强大,我们才能坦然接受溺爱。
当然,我们说溺爱,就是觉得有点过了,这里面有界限感是否清晰的问题。过分的照顾是让人不舒服的,童年遇到无底线溺爱更是会导致孩子形成性格缺陷。
我们长大了,在不能拒绝,对方又不能改变的情况下,笑纳也是一种孝顺。如果觉得孩子遇到溺爱,适当保持和老人的界限,对孩子做一些适当引导也能让彼此愉悦。
当然,这个度很难把握,需要学习,需要智慧。欢迎参加我们的读书学习活动,让我们活的更开心更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