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觉

作者: 海珘 | 来源:发表于2021-10-01 20:20 被阅读0次

    写在前面的话:

    以下翻译是节选自德国知名的人智学医生和治疗教育学者Henning Kohler的著作《与焦虑、紧张、低落的孩子工作》“Working with Anxious, Nervous, and Depressed Children – A Spiritual Perspective to Guide Parents”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愈加流行的许多 “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面对孩子时,我们缺乏从灵性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和方向。作者这样说,现在的孩子是衡量时代灵性状态的气压表,而我们的表现都太差了。

    这本书适合父母、教育工作者和治疗师学习。如果你缺乏人智学的背景,读起来会颇有些困难。如果实在读不下去或觉得费解,就关掉网页吧。如果有兴趣,不妨从十二感官等方面多做些了解。

    这本书是从四个基础感官:生命觉、触觉、运动觉与平衡觉这四个方面去解读孩子,当然也讲述了天使与孩子的联接。由于能力和精力有限,本人只是尝试着翻译了有关生命觉这一章的大部分内容,其中不乏不太准确或不通顺之处,如果让你读得费劲,我也很抱歉。网上看到有人已经在翻译此书,我也期待着正式的中译本能早日出版,惠及更多人。

    请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希望转载请务必联系本文作者,谢谢。

    ———————————————————

    生命觉

    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十二感官。基础感官(与物质身体、意志相关)包括:触觉、生命觉、平衡觉、运动觉;中阶感官(与心灵、情感相关)包括:嗅觉、味觉、视觉和温暖觉;高阶感官(与社交相关)包括:听觉、语言觉、思想觉和自我觉。

    基本的幸福

    对于生命觉,鲁道夫﹒施泰纳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最初是通过生命觉感知到自己,它让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是完整、一体的存在。”这里强调的是由身体传递到意识的,我们第一次体验到的完整。一个“倾听”自己身体的孩子逐渐会获得一种亲昵的感觉,它模模糊糊地传递了关于身份的感觉。孩子感觉在自己的身体里是安全、受保护的。施泰纳曾把这描述为一种完全被安抚和舒服,在自己的身体里如同回到家的状态,这也是生命中一个基本的锚定方向,成为将来需要发展的其他方向的基础。因而,很明显那些安全感和幸福感受损的孩子,他们在锚定方向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缺失,从他们年幼时即受到很大影响。各种身体上的干扰都会对生命觉产生影响,让它迷失方向,甚至被扭曲。在基础感官尚未完全发展好的阶段,这种影响尤其明显。

    幼儿生命觉的良好发展需要成人仔细的照顾。正如尖叫、高分贝的噪音会损坏听觉一样。任何不舒服的感觉都会对身体有磨损和干扰。只有在能倾听自己身体时,生命觉才会处在一种宁静、和谐的状态中。

    生命觉在不断倾听身体的过程中,能及时传递各种微恙的信息。生命觉的基本任务是持续提供我们的身体是否给予基本的安全、和谐的信息,这种安全、和谐是让我们的个性在与外界环境不受干扰的交往互动中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其次,生命觉让我们能意识到身体中的不舒适,让我们能够警觉,并寻找恢复感官功能的方式。施泰纳举了个例子:“生命觉通常是作为一个健康的感觉,它受干扰的方式与外部感官一样,比如当出现听力问题时。”“生命觉只能在它的活动能被心魂感觉到充满幸福时,才能完成方向性任务。

    请记住这个关于生命觉的概念,不要误认为生命觉的任务是感知那些干扰它的过程。Hans Schenrle就直接把生命觉定义为”幸福感“。

    关于生命觉的更多思考

    让生命觉发挥功能最有利的状态是身体中平和、平静的感觉。当身体的感觉变得模糊、不敏锐时,在身体的意识中这种感觉也会逐渐消失、延迟或变得不舒服。当我们身体的感觉不受防碍,很平和、宁静时,我们会感受到生命觉的感知范围里方向感很清晰。

    积极、平静的清醒状态和良善的宇宙法则

    我们第一次体验到自己的完整和持续性是通过生命觉来感知的。从身体的自我感知开始,这种受保护和稳定的感觉对未来的生活有着莫大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我们的自信心和对存在的信任取决于这种感觉,它让我们能够期待着未来更好的发展,而不是面对充满着碎片化、毫无关联的单独事件的生活。

    在孩子刚出生时,生命觉也同样的稚嫩。想想那些新生儿,他们一直在与自己的身体作战,以至于他们总是想睡觉,这样才能不注意到自己的身体。他们不是饿了就是肚子疼,不是冷就是热,或是忍受尿布的不适。当他们清醒时,对自己的身体毫无幸福感,只有当父母想方设法避免身体的不适,他们才重新回到安宁中。只有在睡眠中或即将睡着时,它们才能重拾关于幸福的回忆,给予生命觉方向感。

    幸运的是,几个星期之后,情况很快就得以改善。孩子醒来后不再总是乱抓东西或哭闹,孩子开始吚吚呀呀,玩自己的小手,看起来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满意了一些。孩子的身体逐渐地学会适应地球的环境,也发现出对自己身体的正向的感觉。这种感觉越来越持久、稳定,孩子也不再轻易被身体的不适所困扰。这正说明生命觉在良好的发育过程中。生命觉赋予我们这样的能力,让我们能向内感觉到自己是完整的。但如果生命觉受损,这方面的宽容度就会弱一些,也会影响到生命觉的方向感。

    孩子能认识到这个最初让他们倍感束缚的身体,也可以是一个温暖舒适,充满幸福的家。他们是怎么学习的?首先是通过成人给予孩子的关怀和照顾,让他们身体充满幸福感。这种关照不仅仅是从卫生、看护方面,更重要的是带着放松的虔敬心,去滋养和护理孩子的身体,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对生命觉的照顾完全不等同于身体的照顾。虽然小宝宝体验的范围就是它的小身体,它们通过身体这个媒介去感知周围的环境,真正能够体验和感知的是它们的心魂,首先是对”怎么样“做出反应,而不是”什么“。让孩子体验到善是一种身体的状况,就能帮助到生命觉的发展。孩子的身体能成为他用心魂去体验到善的家,他们通过身体第一次被传递温暖、温柔等感觉。在前面我们讨论过孩子的“性本善“,这种对善的亲近模仿也让生命觉有更好的方向性。这种对世间最初的认定必须在宝宝刚出生的头几个月内通过身体的感觉体验予以确认,这点非常重要。

    生活的节奏和自信的姿态

    对孩子身体的照顾、喂养、衣着和温度给予足够的关注,细心地呵护年幼的孩子,就能为孩子安全感的发展给到正确的支持。要做到这些,我们平静地去感觉,带着足够的耐心和一定的远见,这些品质能带来内在的宁静,帮助形成崇敬的氛围。

    比如,我们可以每天晚上安排半个小时,把所有事情放在一边,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不把这当成例行公事,带着意识跟孩子讲每一句话,否则就干脆沉默。不去理会电话铃声、避免凌乱的思绪,给予高效的陪伴,哪怕只有半个小时,把孩子抱在怀里。如果每天有意识地保持这样固定的节奏,我们很快就发现这对孩子和我们的益处。

    有意识地让每日节奏稳定也非常有意义。这不仅仅为身处其中的孩子和成人带来宁静和稳定,它对孩子身体器官的节奏,睡眠—清醒的节奏及其相关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有直接的影响。Roswilha Heimann的著作“Rhythm and Its Curative-Pedagogical Significance”中就引用了这样的话“节奏作为一种内在的控制,能保证通常易波动的情绪和情感被锻造到一种持久的、令人愉快的状态。”幼儿情绪与情感的调节与新陈代谢过程的调节密切相关,其中节奏是最主要的调节因素。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心跳与呼吸的节奏逐渐变得稳定,成为相对独立的个人节奏,也为个人的安全感和自信奠定良好的基础。让物质身体感觉到内在的完整性,这是非常重要的。现今大多数孩子和成人很少真正融入自然的节奏中,稳定的日常节奏对生命觉的滋养作用就尤为重要。

    紧张、多动不安的孩子

    在我们照顾孩子时,喂养、保持温暖、照顾身体、安排睡眠和节奏时,我们自己的从容淡定与心怀崇敬是最佳的内在品质与支持。否则恕我直言,我们所做的就没什么用。生命觉是我们内在的宁静、安全与稳定的基础,它让孩子能体验到身体里的灵魂,以及被灵魂赋予能量的身体,由此感觉到身体与灵魂的完整合一。施泰纳这样描述幸福感:这是一种孩子知道将他的期待指向他“动态目标”的状态,在面对变化、挑战时他的忍耐力也能不断提升。简而言之,一个完全健康的生命觉能清楚地区分大的和小的麻烦。

    而那些生命觉受损的孩子,一旦有情绪产生,就会迅速地破坏他们存在的内在基础。当他们倾听自己的身体时,他们感觉到紧张、痛楚和不适。他们很少能感觉到施泰纳所描述的那种“极致的幸福”,只有在他们实在累得不行了,他们才无法逃避筋疲力尽。在白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避免筋疲力尽和安静,因为他们一旦安静下来,他们会注意到自己的身体,生命觉对身体的感知被强化。而如果引起的感知不舒服,这些孩子就开始坐立不安,到处乱跑,没完没了地说话,窥探某样东西,咬指甲,做鬼脸,等等……永无休止。他们喜欢在喧闹、忙乱的环境里呆着,因为这样他们才会将注意力从对自己身体的感觉转移开。

    这样的孩子经常喜欢玩些诸如清嗓子、夸张地眨眼、僵硬地点头或屏住呼吸这样的把戏。他们总是需要做些事情,才不会注意到自己的状况。他们很容易沉溺于电子游戏。他们抓住一切机会来吃糖,以获得短暂的对灵魂和谐的身体感知。他们常常毛手毛脚,脏兮兮的,容易摔倒,伤到自己,而他们对自己的伤口、不适似乎没有感觉。我们几乎可以这么说,他们“关上”了身体感知的开关。

    我们可以把这种代偿行为视为对生命觉受损的一种反应。在过度活跃、燥动不安的状态下对身体的感觉减少,而相反在安静的工作状态中对身体组织的感知却会被极度强化。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孩子坚持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些所谓的“过度活跃的孩子”是在被身体的恐惧所驱动,更准确地来说,他们害怕留意到自己的身体。这种恐惧要追究到孩子生命中的头几年,在早年间孩子的发展没有在一个积极、安静的环境中完成。之后,当孩子的智性开始发展,他对生命力最基础的感知还停留在由身体感知所引起的痛苦的幼稚阶段。他的反应也像一个小小孩一样:笨手笨脚、吵个不停,尽说些傻话。

    我们可以看到,另一方面,这些孩子想方设法避免进入自我意识的状态,因为这会让他们不舒服。这些紧张不安、难以专注的孩子往往头脑很聪明,而身体的整合不够。他们常常会有灵光一闪,妙语连珠,对那些赢得他们信任的成人,他们会毫不羞怯地表示他们的爱。

    简单地总结一下,由于在基本的生命觉感知没有发展出良好的方向,哪怕是最轻微的不舒服的身体感知都会让这些孩子觉得不安全,以至于会出现对身体的恐惧引起的紧张、挑畔的反常行为。

    造成这样的状况,不一定都是父母的责任。如今的时代,整个环境中充满了各种令人堪忧的因素。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为孩子的未来而努力。真诚地付出,给予孩子发展生命觉所需要的关怀,在喂养、衣着温暖、身体照顾、建立节奏、睡眠等方方面面,不仅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因为每个感官都有物质和道德层面的意义,发展好生命觉也是在滋养对应的道德感。

    强化生命觉如同让呼吸自由一样

    前面我们讲过天使是孩子的灵性伙伴,要他的心魂倾注爱的推动力(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是社交能力),从孩子年幼时,就在成人的协助下,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那么生命觉能为孩子们的哪些社交能力奠定基础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提醒大家,孩子和成人一样,都在睡眠中进入天使的领域,并带回一些用生物学或社会文化无法解释的推动力。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提出一个问题,小孩子天生想要模仿良好的道义行为,这样的向善之心从何而来?我斗胆来试着回答吧。正是通过孩子呈现出的天使超感官的存在。这是孩子从出生前世界带来的珍宝,在那个世界他与天使是一体的。每天晚上,当孩子在睡眠中与天使重聚时,向善之心都得以强化。天使,不同于人类,不知道什么是善的,也不为善而做决定。善就是善。在天使的领域,人的灵魂就进入到一种“呼吸善”的状态中,就如同在地球上呼吸空气一样。当回到尘世,他们会体验到一种若有所失、束缚压迫的感觉。在更高世界的呼吸跟在地球上的呼吸相比,是无法言喻的自由和容易。当我们进入睡眠,身体与灵魂同时呼吸。而在清醒的时候,身体与灵魂进入不同的呼吸,所以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身体的一部分在白天的呼吸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关照。

    上述这一切只能通过想象去理解。但如果你真正敏锐地去观察自己,你会认同我的说法,当我们醒来时,其实是在忍受一种很深的窒息感,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罢了。如果你能感觉到这种缺乏、束缚,你会看到心底的渴望,这是一种我们很熟悉,但却不知从何而来,要去向何方的感觉。这是对善、爱和庇护的渴望。因此我们受束缚的压迫感不仅在睡眠中减轻,当我们相互给予和得到爱和庇护时也能舒缓。

    孩子会更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原始的渴望。当孩子们得到很好的身体照顾时,他们从睡眠中带回的缺失、束缚感会渐渐消失,无意识的对善的向往也会减轻。他们慢慢发展出信心,相信他们出生所受的损失,可以经由他人的爱和照顾得到弥补。

    首先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感觉非常自如,让他感觉好像回到失去的家园一样。这其实是生命觉一个更深的秘密。如果能够以健康的方式发展,这就能抚慰孩子所受到的渴望/束缚感,否则就只能在睡眠中得以缓解。因为生命觉不仅仅作为一个感知组织为身体工作,它同时也在传递信息,将善和庇护的体验编织进我们的生命体中。

    教育与自我教育----包容

    父母用爱和关怀充盈孩子,让他们能健康成长,也为孩子的生命觉创造出一个环境,在那里它能找到自己。但这不是父母单独完成的工作,孩子的天使会在另一边与你们合作。通过天使的作为,孩子对父母的付出给予回应,随时准备好接收并回馈爱,并且以有趣的模仿的方式,会对其他弱小的生物表达关爱、安抚,给予保护。除了这些,天使还负责让孩子的身体器官更快地能够适应地球的环境,这对刚出生的宝宝来说简直就是外星球一样。可以这么说:在夜晚孩子从天使那里获得能量、协调的能力,用身体体验到良善,这能支持到他们身体和生命觉的发展。在白天,父母用关怀和热切的照顾继续支持天使的工作。

    这些与道德教育和社交能力有什么关系呢?生命觉为什么样的能力打下基础?生命觉是内在宁静、和谐、感觉自己合一、与自己同在的先决条件。生命觉也是承载有关良善、庇护的记忆的载体,它让人能够沉浸在沉思中的心魂状态,享受从容不迫的宁静平和,对万事万物充满崇敬,能够深刻地自省。我们必须内在足够地宁静,才能倾听并且有充足的耐心,带着期待和兴趣,将自己的心门向外界的人和事敞开。这些品质是随着生命觉的充分发展而得以日臻成熟。

    如果成人希望对孩子的生命觉给予正确的支持,这些能力和态度对成人同样重要。要想帮助到孩子的生命觉,最佳的途径是通过我们自己生命觉发展所获得的内在品质来予以影响。当然对于其他基础感官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指望孩子看到成人正确的行为举止,就立马变得有耐心、虔诚和譪。不恰当的期待会有相应的不良后果。我们可以去创造一个基础,孩子不仅能够而且愿意发展出他们在你身上所体验到的内在品质,并且获得信心、增强安全感。

    这也能帮助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和孩子的天使需要考虑生命觉与孩子未来的什么道德能力相关?敬畏之心、从容不迫的宁静平和、带着关切的期望、耐心----所有这些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同等重要。只有当我们立足于自己,同时发展充分的生命觉方向性与我们的个性融合在一起,由此带来的内在的完整和慎重让我们能够倾听并理解他人的不同,接纳他们如其所是,并对他们保持真正的兴趣。我这里要强调生命觉以更高的层次呈现,就像一个生物体的身份并持续,或者说是稳定的自我意识。只有当我们稳定地立足于自己,才能忘掉自己,忘掉自己会带来恐惧,这种恐惧会迫使我们回到仓促、急燥的状态,随顺于我们的习性和偏见、同情和期待。立足于自己帮助我们感觉到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在维持中。只有稳定地立足于自己,才能有真正的忘我。

    现在来总结与生命觉相关的道德、社交能力吧。似乎用“积极的包容”(active tolerance)这个词最合适。积极的包容不仅仅意味着接纳其他人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如其如是,同时对他们保有温和、无偏见的兴趣,而且是真正地想要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行为处事的方式,而不是依赖于个人主观的标准去评判。

    这样的能力在如今的社会中已经非常稀有了,几乎可以这么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觉都失衡了。我们必须用多么痛苦的方式,要多自律才做得到包容,一旦我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如果关于生命觉这个“公开的秘密”得以广泛充分的探讨和应用,我们至少能够在每个宝宝的摇篮旁就为他们培养出包容的倾向。良好发展的生命觉会产生对他人的兴趣,带着体谅的参与,这些都是包容的内在品质。

    我们的结论是生命觉是人生未来要发展出的从容不迫的宁静平和、崇敬、耐心的先决条件,日后会发展为积极的包容。积极的包容让我们能真正地尊重、接纳每个人独特的个体。

    别忘了天使关注的是生命觉所守护的内在宁静,这样的宁静激发对生活的信心,在心魂中强化崇敬和耐心,以便在将来能发展出积极的包容。我们让孩子从小就发展出对身体的信任,这样就能协助到天使。显而易见的是,心怀崇敬、耐心和良善都为孩子未来的成就做好铺垫。我们可以信任孩子通过模仿的天性来习得这些品质。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特别容易激动、紧张不安的孩子,请在睡前冥想他的模样,真诚地请求帮助,并将此带入睡眠。慢慢地你会体验到一种变化,你能够越来越容易地将你的洞见付诸于行动。我们也可以把这称为“指尖的敏感”,或者说是一种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事情的本能。

    像这样容易激动、紧张不安的孩子,我们可以确定他与天使的连结断掉或受损了。这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一定是成人的责任。但我们要相信成人可以修复孩子与天使的连结。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去强化/发展孩子所缺失的这些心魂能力:耐心、敬畏之心和从容不迫的宁静平和,在面对生命觉受损的孩子时尤其需要我们呈现出这些品质。

    我们尤其需要在自己的包容心方面下功夫,这也是天使希望孩子的生命觉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品质。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包容,一切都无济于事。听起来很矛盾,但要修复一个受损的生命觉,首先就取决于我们自己要足够的包容。否则如果你整天都很抓狂,想着孩子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如何能指望孩子变得有耐心、包容呢?

    所以,最重要的是接纳一个捣蛋鬼,他就是这个样子,接下来就好办了。只有当我们不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动机去教育孩子时,我们才能成为天使合格的伙伴。不要只关注自己“好家长”的名誉,把孩子当成一个成功的商品去展示。也别总想着去掉这个麻烦。让孩子避免受苦,帮他免于未来可以预见的困难和缺点,这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

    当然,这样的要求适用于教育所有的孩子,但是对于挑战的孩子尤其重要。要让他们感觉到成人以彻底包容的态度所呈现的完完全全的接纳,是对他们真正的帮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iu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