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材料(新)

材料(新)

作者: 果菲的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1-07-19 17:59 被阅读0次

                           

    我们家成为教育大家庭始于父亲讳名赵巨才。一九八五年雁北地委、雁北行署隆重嘉勉父亲及子辈(当时已近10人从教)对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赠匾“园丁之家”旌表其事迹。 享此殊荣者,全朔县仅父亲一家。

    父亲年青时,入宁武太原师范学习,当时已是高学历。因为家风崇文重教,早年设馆家中,课读幼童,发蒙乡邻。自编教材,以门为板,习字扫盲。举掖后学,激励读书。我的表妹表兄常常说:"在那个当年绝大多家庭并不让孩子上学的年代,五舅姑夫常说:‘娃娃们要读书。’并把几个孩子带到学校,要不是五舅姑夫,哪有现在的我们。"我们弟兄七人,能学习文化,靠知识改变命运,也是父亲的远见卓识。乡邻子侄,受益于父亲不啻百人。乡人感激,尊为"五先生",筹建"五先生"庙,见瞻怀之情。

    父亲一心为教,五十年代前后,父亲负责进修教师辅导,学员分散在各村落,又没有交通工具,父亲徒步逐个到学校给小学教师上课,不曾落下一人一校,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桑干河暴涨,舍不得坐筏子,脱衣包住教案挂在脖子上,拄一棍在齐腰深的水中冒险过河。冬天天寒地冻,到学员家已手脚僵直,学员用雪搓他的手脸解冻,一等缓过来,即便开讲。深得学员敬爱。这样离家一走半月一月,呀语小弟因父亲下乡不在,生病不得及时救治而夭。父亲恪勤守职,忠诚敬业如此。

    职业使然,崇文家风使然,爱学勤研的性格使然,面对日益更新的知识,父亲总是努力钻研,悉心备课。常常回家或进城路上,为一道题的演算,沙土为纸,草梗为笔,沉迷其中,忘乎所以,不得其所以然不止。父亲教学水平之高,全县风闻,有口皆碑。当时学界人称“算术大王”“数学大王”。一九六一年在山西大学教育学院进修中文,和女儿玉珍同校。年龄最大,成绩又最好,一时传为山西大学佳话。

    父亲的教育方法也很独到。将汉语拼音编成歌,学生传唱,休息时间让孩子们用词语选句,过节时,组织一些竞赛活动⋯⋯这在当时文化贫乏的年代,已属不易,足见父亲的用心和热爱。

    父亲心境高远,见贤思齐,以勤补拙,坚持不懈。以毕生热忱,博大胸怀,为教育之事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堪称师表。

    父亲在朔县,是教育界元老。后辈学生,桃李芸芸。师风师德,身体力行。生活简朴,常好资助乡梓学童,心系教育,终老耿耿。父亲言传身教,子孙遵从,受其渐染,选择教师职业者子孙二十余人。

    我和兄弟姐妹以及姐夫妹夫是第二代教育传承者。我省教育学院函授专科结业,教书育人是我一生的追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是我从教的宗旨。

    从1973年始执教直至退休。经历了学校名称北关中学、朔县一中、朔城区一中的变迁。在校办电机厂也教书,语文、数学、物理皆修,初中高中都代过课。

    我是神头中学高中毕业,能在北关中学任教,一是有人推荐,二是考试成绩。开始在校办工厂电机厂缠电机,同时教初中物理,这是个很好的机缘,我的课堂经常就在电机厂,物理理论和实践一结合,学生们有了实践,知识掌握得快,实践能力有提升,学习还很快乐,学校都知道有个让学习变得快乐的老师叫赵昭,这是我初为人师的成就。

    在往后的三十几年教育生涯里,我还当过语文、数学老师,当语文老师的时间更长一些。秉承崇文重教家风,一方面自己爱学习钻研,一方面把这种精神传承给子弟学生。学生们跟随我广泛读书,有一位学生竟然在高中两年背完了《文选》,这在七十年代末,很是少见。

    我喜欢书籍,特别重视学生的阅读。学校当时已有图书室,我每月都把能借到的各样杂志借出来,放在班级里和家里,那时的课业负担不重,学生们如饥似渴的阅读,丰盈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现在好多学校的班级里有"读书角",而我们当时就有了。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都说,我没有限制他们读书,日后能有更丰富的学识和更丰盈的灵魂,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开明的好老师和好父亲。

    做一件事情,倾注全部的爱用心去做。电机厂,手把手的教,直至全会。讲一篇课文,精心备课,现代文章,并不僵化理解,思想与时俱进,即便后来年岁大,也不落伍,所以在课堂上始终能合学生打成一片;古文,重积累,广征博引,深备精讲,《辞海》《词源》翻滥两套,学习,永远在路上,永不止步。因为成绩优秀,历届都是学生争抢进入的班级。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一直在提升,几次教师资格考试,都名列前矛,并多次受到县、市教委的嘉奖。

    老师的职业,亦父亦友。父则爱而严,友则尊重平等。学生于我,亦子亦友。课堂之外,我和学生亲如父子朋友。学生交不上学费,我帮着垫上,有则还,沒有也从不再提;学生住得远,我领着到宿舍煮挂面吃,人们总说我家的挂面吃多快,我玩笑说:"娃娃们多。"也有的孩子家很远,又不能住学校,我也半年六个月或者一年两年的收留让他们住在家里。有的孩子顽皮,不好好学习,经常打架,我叫到宿舍,我们一谈一宿,孩子常是忿忿然进门,欣欣然出门。无论学习好坏,无论性格顽劣与否,我们都能好好相处,因为我尊重孩子们,孩子们敬爱我。

    教育的真谛在于关怀。有时一个动,一句玩笑,一个微笑,一颗糖,会触动一颗心、一个灵魂。一次我不经意拨了一个瘦小男孩一个萝卜(一种亲近的动作),前年这个同学联系到我,带我旅游,领我看病,还多次寄贵重东西给我。我家的天燃气、暖气都是学生帮我早于周围人装上,孩子们的婚礼也是学生们忙前忙后,帮着张罗。出入医院、政府机关办事都有学生相认相助。

    对学生的培育不仅在知识,还在实践能力;不仅在课堂,还在课外。我领着孩子们来到农田,和村里的同学一起劳动,种、锄、收,都参与,四体勤,五谷分。假日,我领着孩子们骑行爬上,洪涛山、恒山、南山、馒头山、紫荆山,有我们的身影,不仅锻练体能、怡情养性,更是团结协作、友爱互助。暑假,我组织班级学生到北京游学,参观故宫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北大、清华等名校,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扩大眼界、树立目标,培养爱国情怀。

    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们影响很大。多年以后,他们又组织这样的活动,每次都邀请我参加,2017年,我还和他们上了王莽岭。

    35年的教学生涯里,辛勤耕耘,桃李天下。成为当地教育界美谈,还有过四五次教育节目的电视访谈,1994年的教师节,2010年的《零距离》节目,2016—2020的《大家谈》节目,都对我做了专访。

    长兄赵映山西农学院专科毕业,曾经多年致力于山区教育。2018年,兄弟姐妹们回到当年大哥执教的贪困山区暖崖乡,在岁月侵蚀的当年学校的破窑洞前,他讲起往返家校路途艰难,师生共吃共宿的生活,到村人家劝说孩子返校的情景,一支粉笔一块破石板的吱吱声⋯⋯往事历历,亦悲且喜。姐姐赵玉珍山西大学本科毕业,以校为家,以学生为亲友,行事雷厉风行又不失温和,退休后毎次回朔州,在朔学生探望游宴请几日不绝;小妹赵玉芬朔县师范毕业,执教于农场和电力系统,后倾力于幼儿教育。妹妹温和优雅,深得学生家长喜欢,后来来管理子弟幼儿园,颇有些做为。姐夫樊浦发妹夫吕兴业均为教师,均有贡献。姐夫樊浦发多年执教于朔县师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多艺,态度和蔼,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在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樊浦发通过教育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言及,仍不禁景仰之情。

    家风崇文重教,父亲,弟兄姐妹对下一代的影响很大,迄今,子侄辈第三代从教的人有十余人,还有第四代教育承传者马娟、罗霞等。

    女儿赵晓燕女婿任利文为第三代教育传承者。作为新一代教师,他们传承崇文重教的家风,与时俱进。

    女儿赵晓燕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回到朔城区第一中学校担任语文教师。一毕业,就扛起教学重担,第一届毕业生成绩优异,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

    赵晓燕秉承崇文重教家风,首先是她好学善学,在文化和专业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广泛的涉略是她在语文教学上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在上大学之前,她的中文阅读量就远比同龄人大,每年的各大刊物的文章,期期不落,有不错的中文修养。从教以后,开始阅读中外现代名著专著。大量涉略外国文学作品、哲学思想作品。《西方哲学史》两部,《世界通史》两部,房龙的《宽容》,马尔克斯的作品,保罗·柯爱略的作品,毛姆的作品,荣格的心理学方面的作品,《少有人走的路》⋯⋯为免俗,不再罗列。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在阅读和写作上,给予学生很好的指导。初出茅庐,高考语文均分超过学校平均分数10多分,令人称奇。在指导学生作文竞赛上,毎年都有学生获得全国竞赛奖,截至2020年,获"新世纪杯"全国作文竞赛一等奖指导奖三次,"北大培文杯"作文竞赛一等奖指导奖一次,"叶圣陶杯"知识和作文竞赛一等奖指导奖各一次。

    其次,在教学上不断钻研学习。从教初始,赵晓燕就不断地做教学总结,写论文参加校、区、市、省级评比。有四篇论文获得省教育学会一等奖,还在《朔州日报·教科文版》发表十万多字的系列文章。"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不断的总结归纳,使她专业能力越来越强,从而也为教学上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除自己学习外,不间断参加省市线上线下的各种培训活动,提升自己。

    再次,教学上方法上的不落窠臼,不循规蹈距。她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显自己的主体性,当堂质疑,当堂释疑,开放式教学,教和学都不死板。从不怕也没有被钉在黑板上,她说:"黑板从来都不是挂老师的地方。"每学期都会举办朗诵会、现场作文赛、辩论赛、戏剧表演周,课内课外都很丰富。

    对学生平等、尊重的观念与年长者不同,善于化解矛盾,遇到捣蛋的学生,就停下来和他一起玩,和学生一起聊天、运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第三代从教者,他们对多媒体的使用已经驾轻就熟,用音乐图片创设情境式教学,有效的引导学生,而且容量很大。疫情以来,网络平台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广的天地,他们运用现代科技,帮助了更多的孩子。

    多年来,女儿的教学成绩都很显著,有十多名孩子成为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子,其他入名校的数不胜数,游学和留居海外的也很多,可以说,她创立了比父辈更广阔的天地,也因此获得了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女婿任利文在班级年级管理上独树一帜,孜孜于新教材研究和编写,在教育理念革新和课堂改革的实践上,也躬行不辍,同样也多次受到了省级表彰,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重文重教,家风传承,涓涓不壅。

    幼时家贫,与同龄人相比,家中唯有书,这些书滋养了父亲叔叔和我们。

    父亲为师,亦师亦友。用学识启智,用爱心树人。经常组织学生骑行爬山,洪涛山,紫荆山,西山;也经常带着学生参加农亊活动。平时饭点,学生常三五成群,来吃师娘的饭。所有这些,对父亲对学生,于当时是快乐,在如今是财富。这种财富和快乐,随岁月而渐浓。不仅是师生情,更有书本学不到的东西:坚持克制,热爱生活,团结友爱……

    父亲谨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祖训,深钻细研,传道解惑。敬业修德,光前裕后

    父亲在一中的名望很高,不仅受学生爱戴,同事领导都很尊重,也很得社会认可,获得的旌奖不计其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材料(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la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