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担忧:“为什么我的宝宝到四个月还不会趴卧?”“不是都说婴儿的皮肤就像刚剥壳的鸡蛋,为什么我的孩子皮肤不好?”
“我的孩子一岁多了,每天不爱吃饭怎么办?”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种妈妈们的普遍“焦虑”。
为什么妈妈们都对孩子的成长问题焦虑呢?据研究表明,很多焦虑源自客观经历,很多妈妈在育儿问题上很焦虑,是因为之前在一些问题上碰到过困难。比如,有一个妈妈对孩子的睡眠特别焦虑,是因为她一胎的孩子的睡渣经历让她恐惧,所以在她二胎时就特别紧张睡眠问题,对这类问题更敏感,也越容易焦虑。
既然焦虑是客观经历导致的结果,那么我们该怎样解决焦虑这种情绪对我们的伤害呢?
1.做好可控的部分,“佛系”对待结果
我们与其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不可控的事物,上,还不如把可控的部分做到更好。比如,孩子不爱吃饭,那就不断调整食物的分量和味道,培养孩子的吃饭习惯。让孩子慢慢爱上吃饭。或者我们可以求助医生,咨询医生是否有更好的指导意见。
从那些我们容易把握的事去入手,能够更好地去缓解焦虑情绪
2.多学习育儿专业知识,找到自家宝宝的成长轨迹。
很多宝妈都有一本母婴手册,手册里有宝宝发育生长曲线。很多宝妈去给宝宝体检就说:“我家宝宝低于平均生长曲线,怎么办?”
其实每个宝宝的生长情况都不一样,只要保持正常的生长趋势,没有较大波动就是在正常范围内的,宝妈不用过于担心。
3.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动员自己的丈夫承担起作为父亲的责任。
养育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责任,而不是宝妈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据研究称,父亲育儿参与度高的家庭,母亲焦虑的概率偏低,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4.多参与社会活动,避免将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学会偶尔给自己放个假 ,约约闺蜜去喝一杯或者去看场电影,也是一个调节焦虑情绪的好方法。
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母亲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给宝宝更有质量的爱。
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只要不是病理性问题,就不要过于担忧。毕竟,对孩子来说最重要是快乐妈妈的陪伴和呵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