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弗兰克老师的【每周一本书】打卡社群,硬着头皮接了个活儿:给这周的阅读计划准备七天的拆书稿。
01
现在微信社群简直烂大街,很多群其实就是消耗你的注意力,你说不去看吧, 群里有事没事@你一下,就像大队广播一样,结果看完,发现聊天内容和村口的下象棋的老大爷聊得差不多。
一个好的社群,不是光靠群管理员就行,而是需要每一个成员来维护和服务她,就像你们家小区一样,你会允许别人在你家门口随便乱贴小广告么?你看着别人故意破坏公用电梯,是无动于衷么?你能忍受别人家的狗随地拉粑粑,拉完即走么?这些事儿不单单是小区物业该管,住在这个小区的每家每户都有责任去维护。
相信在社群里活跃的朋友都了解,好的社群,是那种你忍不住就想参与进去讨论,想为这个社群提供与之匹配的高质量内容,想去“勾搭”群里每个活跃分子,而且你们在一起是能够创造出正循环的,这就是优质社群的魅力。
这个立意虽然拔得有点高,但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每周一本书】可能就是这样一个社群。
当时想着参与一下,顺便结识点厉害的人,怀着这种有点“功利”的目的就出发了。
02
《跃迁》这本书是两年前就买的,里里外外翻过至少两遍。
自以为书里的知识都“看过”,有时候跟别人说起来还头头是道,自诩掌握了所谓“高手跃迁之法”。
就怀着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接了这个活儿。
本以为一下午就能完成的事,结果······用了两天。
我长期读书,养成一个坏习惯,就是懒得做记录。最初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完全没必要,节省的时间还不如再看点别的。再后来,形成习惯了,越来越懒得记。
现在想来,正是这个坏习惯,让我多走了不知道多少重复路。
这本《跃迁》也是这样,之前读的时候,并没有留下思维导图或读书笔记之类的记录,所以当我翻开书想摘抄点干货的时候,发现只有勾画的几条横线和几个圈圈,一脸懵逼,无从下手,真怀疑这书自己有读过。
没办法,硬着头皮上吧,自己挖的坑,哭着也得填上,几百号人在那等着读呢。
03
整本书是一个体系,要把一本书分为七天的内容拆完,必须按内容的逻辑来,不能仅从某个篇章寻章摘句,那样会把好好的精髓干货,拆成鸡零狗碎,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样子。
理清思绪,重新翻开目录,寻找这五章之间的内在逻辑。
首先,看着目录,重新速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梳理大框架。
对大体内容还比较熟悉,用最快的速度翻了一遍,大致确定了要重点摘抄的部分。
将整本书的框架划分为七个小节:第一章作为第一节,第二章为第二节,第三章分为第三、四节,第四章分为第五、六节,第七章为第七节(啰嗦了······)
框架分好就开始针对每一小节进行精读。
主要是对原文重点内容的摘抄,原则就是在五百字内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要有逻辑性,而且这个知识点是内容的精髓,并符合阅读习惯。
在精读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个章节内想要表达的知识点太多,如果每一点都强调的话,字数肯定超出限制,不利于群友阅读。
那只能删删删,在精华中再淬炼精华。
用故事或问题引入,将文中的重点阐述总结出1、2、3·····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来精炼出观点,作为干货,最后用金句总结结尾。
在短短五百字内凝练出了一个高信息量的知识点,读完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获得感”。
04
拆书的过程,不仅仅是自己重新学习和吸收的过程,更是对整体知识架构的考验。
也正是这次拆书的过程,让我明白了一个真相:自己以前都是瞎几把学,很多东西都是仅仅是“看过”,怪不得看书挺多,就是没有长进。这次真正是打脸了,现在才知道做导图和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猫叔说过一句话:最能改变你的,是你的习惯。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厉害,首先得养成一些好习惯。
道理很简单,谁都知道,但坚持做下去才是关键。
既然知道了,那就开始做吧,日拱一卒,多说无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