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该片段摘自于本人34岁时写下的《半世人生路,二三家常事》中的初中求学时期的情景。其中,“B老师”是指小学高年级的老师,“A姐”是指比我大的发小,“B妹”是指比我小的发小,“人气王”是指初中最好的同学。
139、我的绚烂初中(一)
这种情况,直到初二上学期才慢慢消除。
大概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班霸们发现我并没有再惹事。另外我期末考试成绩是第8名(确认了,是53人)。这,大概让他们对我有了新一阶段的认知:一、我是个成绩还不错(中上),小有实力的人;二、我确实不是主动惹事的人,那次确实是无意。
基于以上原因,他们慢慢放松了对我的“管辖”。从这时开始,我才慢慢融入这个班级。
融入也并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由个别切入,再扩散到群众。先有星星之火,再有燎原之势。
这个星星之火,就是班上新来的同学。这学期,我们班上增加了2位复读生。都是女生。强劲的尖子。她们复读并不是因为成绩烂泥,而是精益求精,尖中求稳,选择了读基本功最重要的初二。而我们班又是4个班中前二名的,所以选择来了我们班。成绩的事后面说,先说星星之火燎原之事。
这2个女生里,A住宿舍,B回家住。A学号54,我53。于是初二上学期老师安排了A做我同桌。B性格与回家住原因,来往甚少。
于是在与A在同桌过程中,渐渐熟络。到期末的时候算是班上玩得好的朋友了。
140、我的绚烂初中(二)
与复读A的走近,算是星星之火完成了,接下来燎原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因为A在我之前已经有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她是班上和民间的人气王。通过A这根纽带,我在初二上学期末的时候,与人气王有了接触,我们颇有点一见如故,虽然来往几次,但很快感觉到彼此气场很投,很快的熟络起来,初二下学期已经俨然千年的兄弟,上世走散的知己了。
讲讲这2人的特征:
复读A:清瘦,戴眼镜,常皱眉头,心事较重,自然卷发。家庭背景:来自某村尖子,有一位做老师的爸爸,超级暖爸,会给她织毛衣、挂蚊帐,赶蚊子。学习从来只鼓励不批评不比较。学习:超级努力,从来不玩。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不是在背书就是在刷题。成绩:班一二轮流,很少到三。
人气王:来自另一村尖子,其貌不扬,塌鼻梁小眼镜,短头发,扁平身材。但性格仗义、有才情,文笔好会写诗,唱歌好。有一个在镇中心小学做老师的哥哥。家里态度是比较放养状态。学习:自然学,考前赶。平时不算拼,偶尔娱乐打扑克,上课感觉常在睡觉。成绩:班四五。感觉学习比较有技巧。
141、我的绚烂初中(三)
由于和人气王的交情,我很快进入这个错综复杂的圈子,也因为我骨子里爱交朋友也义气的性格,很快也进入班级与民间人气榜。颇有点紧随她后的意思。
到初二下学期,我已经有了不同的朋友圈:
班上有人气王、复读A的3人组合。还有另一个包含我与人气王的5人组合。
民间有与人气王在内的结义兄弟组合;
宿舍有牌友组合。
还有家乡组合。
这里面前两行基本属于中上生,基本有共同点:成绩中上(班级前十)、文笔较好。都比较受古老师青睐。后两行以娱乐与结伴为共同属性,成绩参差不齐。
总之,这是个友情绚烂的时期。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人格绽放的时期。
也是在这个时期,我的娱乐细胞开始体现出来。
142、我的绚烂初中(四)
我们有了很多很多的段子,模仿老师:
语文老师的普通话;
英语老师的口头禅;
数学老师长达一月不洗发出馊味的毛衣;
历史老师的“机户出资,机公出力”;
生物老师的“笑什么笑,又不是谁没有(讲生殖器,同学们笑,老师怒震)”
。。。
很多很多,每个老师上课的场景也被我们在宿舍里演驿。这简直就是个民间秀的年代。
我们发现自己就是天生的演员。
这些戏里面,基本由我与人气王主导,其余人跟演。
虽然演绎事业鼎盛,演员队伍日益壮大,但我们也没忽略核心演员技术的深耕。除了这些集力项目外,我与人气王常有高难度戏码的演出:
比如,装病请假。剧情是,我们买了中药,我背着她,拿着药去班主任那儿请假。班主任在这么严重的病情下欣然同意她休息并由我照顾。我们出了老师视线,立即欢呼雀跃,把药一丢,就找个山坡去谈“人生”去了。
对于团队的核心人员,我们有非常统一的三观,常立志,不管将来何地何境,都一定要做古龙笔下的男主那样侠胆义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要不拘小节,不限世俗。
我们也时常感叹:幸亏遇到了你。
我说,是你之后,我才打开了我的初中生活,开启了我丰富的少年时期。
她说,你之前,我有很多朋友,兄弟。但你之后,我才有了知己。
我们不仅仅是同学,朋友,更深的是像武侠剧中的英雄,相惜之情,无需言语。
143、我的绚烂初中(五)
我与人气王的友谊能这样,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我具备了2个因素:一是成绩可以;二是我不嫉妒,不小心眼。除掉这2点外我还善解人意,又具备一定民间定义的灵性,所以,我很快超越了其他人,成为了第一知己。
而纵观当时的组合内成员的状况是怎样的呢?首先说三人组合,前面讲我是因为复读A和人气王走近的,但实际上,当我和她们都熟起来后,才发现她们之间的友谊没有这么纯净。她们之间存在强烈的较劲。因为复读A是死读书型的,而人气王是巧读书型的,所以,复读A的一二名成绩是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呕心沥血,牺牲了所有的业余时间与娱乐得来的,而人气王的四五名却是随便学学,上课不时打瞌睡,偶尔翘课,下课正常玩,考前背背书,不影响任何社交民间活动,信手拈来得来的的。这区别太大了。
相差不大的结果,为什么我拼尽全力,而你不费吹灰之力。这,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你这么聪明,而我如此辛苦。
同时,复读A也知道,凭人气王的聪明,只要稍加努力,用她一半的功,就可能追上她,甚至超越她的。
所以,她有着强烈的不平衡心理以及不安全感。综合起来,就是嫉妒。不服。这种嫉妒与不服自然会体现到对待人气王的态度上。比如同一道题,我问复读A,她是会毫无保留,极尽耐心的跟我讲解的,但换作人气王问她,她一定会说“这道题我也还在解,暂时还没有结果”,或者说“这是XXX教我的,原理我不是很懂,要不你再问问她“,这是比较敷衍的方式了。如果有时她在想题,不想被分心就敷衍都懒得敷衍了,直接不回答。
人气王感受到这种冷落和被嫉妒,心里倍感难受,觉得也是真心把她当朋友的,没想到被这般树敌。可是她这种苦闷又不能随便与别人说,因为在别人眼里她们是好朋友,是形影不离的知己。这种内部矛盾是不便为外人道的。那么,就只有近距离的我是知情者,是她的苦闷倾听者。
我第一次感受到,高手间的友谊原来是这样的,有点感慨。也有点心疼人气王的苦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