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集《热风》收录了鲁迅先生作于1918年到1924年的41篇杂文及题记1篇,1925年编定。主要内容是鲁迅在《新青年》的《随感录》中所做的短评。
鼎鼎大名的《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作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主要舆论阵地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包括陈独秀、鲁迅、胡适等许多近现代名人都曾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毛主席也曾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发表过《体育之研究》。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吹响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重要阵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29837387/a3958fa36073b6ab.jpg)
关于这本杂文集名为“热风”的由来,鲁迅在《题记》中说得明白:“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这些杂文写作的1918年到1924年,正是军阀混战的黑暗年代,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路军阀为了一己私利,割据一方、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许多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思考着中国的未来出路,也包括了这个时期的鲁迅。这一段时期,他一边应付着教育部的差事,一边做着学问钞着古碑,一边在学校任教职贴补家用,一边创作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祥林嫂》等等里程碑式的小说,一边还抽空作了这些短小精悍的杂文发表在《新青年》上。周围的空气是寒冽的,但鲁迅并不在乎,他有坚硬的骨头,有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所以才能吹出“热风”。
《热风》收录的大多是短小的杂文,“除几条泛论之外,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那时旧官僚的以经验自豪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记得当时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敌之中,我所对付的不过一小部分。”《新青年》反封建、反传统,推广新式标点,首倡白话文写作,宣扬民主与科学,自然会受到四面八方的攻击。鲁迅在同门师兄弟钱玄同的劝说下,走出书屋,创作了包括《狂人日记》在内的多篇小说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来还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到了1925年11月,鲁迅编辑这一本杂文集时,感概攻击时弊的杂文应该同时弊一起灭亡。“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在。”可是,好几年过去了,他的文章仍然切中时弊,这并不能使他高兴,因为这说明时弊仍在,“现状和那时并没有大两样”。
现在一百年过去了,鲁迅先生批评的那些时弊,我们全都改变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