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河湖海
綦江区郭扶镇的翠峰峡,狭长幽深,凝碧流翠,扑朔迷离,是自然天成的立体画廊。
狭长幽深的翠峰峡,起于高青场的六战垭,止于中峰镇回龙庙外的大“两河口”,主峡近20公里。
峡谷两边的群峰高峻陡峭,从谷底到山顶,视力所及约有三五百米高,两边的山崖就像原本一座山割裂开来,留下一条缝,快要粘连在一起。
清溪河上游的一条小溪落在峡谷的底部,重庆到贵州的一条青石板盐茶古道始终陪伴着溪流。
走在峡谷古道上,你只能看到对面山顶的峰峦,无法看到下面的峭壁;天空被峡谷拉成一条细线,亭午夜分,也难见曦月,让人感觉似乎在穿越狭长幽深的隧道。
凝碧流翠的翠峰峡,得名于翠峰山。
翠峰峡无峰不青,无物不绿,无处不翠,从头到脚都透着浓浓的青翠。这种青翠,富于变化,富有层次:峡谷的山上多松树等高大乔木,遮天蔽日;崖壁以灌木、藤蔓为主,青翠欲滴;底部多翠竹、芦苇,蓊蓊郁郁。
翠竹品类繁多,水竹细密,斑竹优美,苦主挺直,楠竹撑天,一丛一丛的,各自摇曳多姿,卖弄风情。
有的山茶树、楠木,至少有300个以上年轮。
深秋的黄花开得正艳,一种名为红籽的野果刚刚熟透,恰好成为翠峰峡耀眼的点缀。
溪流在密林中潜行,林木深处不倦的鸟鸣和潺潺的水声,是与行人不离不弃的伴侣。
走在路上,你的眼前时不时会冒出一挂瀑布或几绺飞泉,或横亘一条涓涓溪流,几块巨大的条石在溪流上搭起一座苍古的小桥。
开阔处,你可以看见溪中的流水和池塘,那水也是青翠的,如竹叶青美酒一般诱人。
水中有一种鱼,雪白的身上拴了一圈一圈的黑线,相信很少有人见过这种尤物,我们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花腰美人儿”;这种娇贵之躯,一般的环境和水质绝对侍候不了它。
峡谷幽深、阴凉、湿润,谷中的石头差不多都长满了苔藓、浅草甚至小树。
除了行人踏过的石板,翠峰峡几乎看不到裸露的石头,满眼都是爽心悦目的绿意。
披了绿衣的石头千姿百态,与某个人物、某种动物一联想,还真是形神毕肖,纤毫毕现,不失为峡中奇景。翠峰峡石头之翠,可谓一绝.
通常的峡谷往往缺少厚重的人文内涵,翠峰峡不同,它神秘莫测、扑朔迷离而富有魅力。
翠峰峡有许多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人文景观,有许多饱经沧桑、长满青苔的历史故事,令人津津乐道,流连忘返。
翠峰峡过去叫六战峡,源于翠峰峡口的六战垭。这六战垭,是川黔古道上的一个关隘,历来兵家必争。
自古以来,在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次刀光剑影、弹雨枪林的激烈战斗。
大西军反四川、石达开过綦江、黔军讨伐北洋军、解放军剿匪等精彩的战斗,都曾在这里上演。
至今,这里还留有两段高大的城墙,就像一位记忆力衰弱的年迈老者,还在絮絮叨叨地讲述着一段段残破的往事。
峡谷中的古盐道很有些年岁了,石板大都被千百年来的路人磨成了凹陷的形状,如同一枚枚岁月的印章。
路旁的古寺庙、古民居、古寨堡以及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总是拉扯住你前行的脚步,牵惹你迷离的眼神。
峡谷中的几处姜太公碑,刻有姜太公头像,下面大书“姜太公”几个字,旁边小碑上的文字却模糊难辨了。
走在幽深的峡谷中,你不会感到孤寂,似乎有这位能镇妖驱邪的慈祥长者陪伴着。
妙得很,连河中也流淌着历史传奇故事:石瓮三缸、放生塘、河滩石孔、二石三桥等,数不胜数。
石瓮三缸,是3个相邻的深潭。相传,当年大西军过翠峰峡,曾把装着兵书印绶的锦盒和宝剑丢到最大的石瓮里藏起来,不知现在是否还完好如初。
河中有几处石滩尤其神秘而迷人,许多来历不明的孔洞浸泡在河水中,与水中的涟漪和竹枝的投影构成了神奇的花纹;而岸上石滩,长满了绿茸茸的石花,孔洞镶嵌在绒毯上,形成清雅美妙的艺术图案。
翠峰峡两端都有公路,远远近近的游人已经开始慕名而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翠峰峡定会打磨成“渝南峡谷之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