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出现似乎是为了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然而有些时候不尽然。以青岛为例,青岛的地势并不平坦,所以这么多年人们一直以为自行车和电动车是发展不起来的。这也确实有一些道理。对于自行车来说,除了喜欢骑行的爱好者,很少有选择自行车作为通勤工具的人。然而电动车是发展了一些,电动车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外卖行业的发展。国外例如英国经常有开车送外卖的,扣除汽车的保养费用、折旧费用、以及油费,外卖的服务费还能有挣。而且开车送外卖可能的原因是英国的住宅多位独栋,出了门就是马路,你停在路旁打电话订外卖的人就能直接从家里出来拿。但是中国的情况是,很多时候外卖是要送到写字楼里面和宾馆里面的,这就需要送外卖的爬楼。而写字楼里面的空间是有门禁的,你是无法开车进去的。所以电动车比自行车快,比汽车方便,这就成了送外卖的最优选择。所以即便是青岛这样的地形,电动车也发展起来了。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是,因为之前的城市建设并没有考虑到自行车和电动车的问题,导致马路上并没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这就给道路安全带来了隐患。经常看见电动车为了赶时间横行马路,十分危险。而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些人在马路上骑,也占用了道路资源,在人行道上骑又有和行人碰撞的风险。实在是麻烦。
我觉得未来经过大数据考量的短途轻轨是人们一种新的出行方式。结合地铁,这样似乎更能解决人们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已知的就是这样的造价未免过高,而且未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涉及到拆迁或者旧城改造的问题,已经建造好的高架轻轨则必须要随之变动,这样成本更大。而且轻轨还有可能有坠物和扰民的问题。但是排除这些。比如走路要三十分钟两三公里的路程,坐轻轨可能只要五六分钟就解决了。这时候再辅以共享单车,人们的出行便更加方便了。当然当权者更多的思考因素可能并不是从便利老百姓出发。虽说轻轨的建造和运营维护都会创造很多新的就业机会。但是这样的收益究竟能有多大还值得探讨。
我觉得未来模块化的建造也是一个新的方向。即有没有大型的 3D 打印机的出现。比如现在某个小型的物件可以 3D 打印,作为标准件由国家成立统一的标准,和现在灯泡一样,你出去买新的灯泡不需要担心和你家的接口配不配套的问题。大点来说再比如摩拜的单车,全身都是钢结构,轮胎不需要打气,坏了直接报废换新的,维护起来方便成本也低,当然骑行体验是降低了,但是方便程度的提高是可以抵消这部分降低的体验的。那么就拿轻轨这件事儿来说,修建轻轨用到的各种材料和工具,是否也可以标准化?由于是标准化的结构,那么将来的维护和拆解也变得方便了。比如这个地方经过发展已经变成了旧城区需要改造。那派几个熟练的工人,或者哪怕不熟练也有详细的说明书按图索骥,通过专门的工具高效率的将这些报废的轻轨回收再利用,转而到新的地方重新建立短途轻轨。感觉这种东西和农业的机械化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