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Monkeypox)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会引起与天花类似的症状,但死亡率较低。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被分离并确认,当时从新加坡运往丹麦研究机构的猴子携带该病毒,并表现出症状。1970年,第一例人类确诊病例在刚果被发现,从一名疑似患有天花的儿童身上分离到病毒。
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脊索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猴痘病毒种。在电子显微镜下,猴痘病毒相对较大(200-250nm)。痘病毒呈砖形,线性双链DNA基因组被脂蛋白包膜包裹。
猴痘是存在中非和西非的一种人畜共患地方病,主要集中在刚果。虽然最初是在圈养的猴子(因此得名)中发现的,但现有的数据表明非洲啮齿动物是天然的宿主。松鼠、大鼠、小鼠、猴子、草原犬鼠和人类都曾发生过感染。目前,已经确定了两个不同的基因分支。刚果盆地(中非)支系比西非支系报道更频繁,并记录了人传人的病例,而西非支系则没有。
在非洲以外也发生了人猴痘的聚集感染和零星感染。2003年,从加纳进口的冈比亚巨鼠感染了在美国中西部作为家庭宠物出售的土草原犬鼠。这导致53人感染猴痘。2018年10月,一名从尼日利亚前往以色列的男子感染病毒。2019年5月,一名从尼日利亚前往新加坡的男子感染病毒。2021年5月,一个家庭在尼日利亚旅行后回到英国,3名家庭成员感染了猴痘病毒,每个病例在家庭内症状发展的时间(0天、19天、33天)可能代表人际传播。2021年7月,一名从尼日利亚前往德克萨斯州的男子感染病毒。2021年11月,一名从尼日利亚前往马里兰州的男子感染病毒。截至2022年5月,一名从加拿大返回马萨诸塞州的男子感染病毒,病例正在接受调查,英国也出现了猴痘的聚集性感染。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体液、皮肤损伤或呼吸道飞沫可发生传播。虽然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有限的,但在正痘病毒群体免疫力下降的背景下建立数学模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疾病传播的威胁日益增加。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建议在负压房间隔离,在医疗环境中采取标准、接触和飞沫预防措施,如果可能的话,提高到空气传播预防措施。
病毒从任何途径(口咽、鼻咽或皮内)进入后,猴痘病毒在接种部位复制,然后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接下来,最初的病毒血症导致病毒传播和其他器官的扩散。这代表潜伏期,通常持续7至14天,上限为21天。最初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痛、疲劳和淋巴结肿大,这是猴痘与天花的关键鉴别特征。1至2天后,口腔内出现黏膜病变,紧接着是面部和四肢(包括手掌和脚底)的皮肤病变。皮疹不一定会蔓延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并且病变的总数可能从少量到数千个不等。在随后的2- 4周内,病变以1 - 2天的时间逐渐发展,包括黄斑期、丘疹期、水疱期和脓疱期。病变是同步变化的,其特点是坚硬、深埋,大小为2-10mm。病灶在脓疱期持续 5 至 7 天,然后开始结痂。在随后的7至14天内会形成结痂和脱皮,在大多数病例中,症状出现后约3至4周就会消失。在所有结痂脱落后,患者也不再具有传染性。
目前,对猴痘感染还没有经过临床验证的特定治疗方法。。但是,有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帮助防止疾病爆发。感染者应保持隔离,佩戴外科口罩,尽可能多地覆盖病灶,直到所有病灶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的皮肤层。对于严重病例,可以考虑在动物研究中对痘病毒有明显疗效的化合物和牛痘疫苗。口服DNA聚合酶抑制剂brincidofovir、口服细胞内病毒释放抑制剂tecovirimat和静脉注射牛痘免疫球蛋白对猴痘病毒的疗效还是未知的。
对于接触病毒的个人,应每天监测两次温度和症状,持续21天,因为这是猴痘潜伏期的可接受上限。在某些情况下,建议在接触后,接种改良牛痘疫苗-Ankara。如果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与患者的体液、呼吸道飞沫、痂接触,就属于高危接触,应尽快进行接种。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说法,在接触后4天内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疾病发作,而在14天内接种疫苗可以降低疾病严重程度。
这种有复制缺陷的改良Ankara疫苗是需要接种两次的疫苗,间隔四周。与第一代和第二代天花疫苗相比,安全性更高。与使用改良牛痘的活牛痘病毒制剂不同,Ankara不会造成皮肤病变,也不会构成感染风险,临床试验表明,改良的Ankara是安全的,并可以刺激具有特异反应和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产生抗体。
译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74519/#__NBK574519_ai_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