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纯粹知性一切综合原理的系统展示②
经验的类比分为:第一类比,实体的持存性原理;第二类比,按照因果律的时间相继的原理;第三类比,按照交互作用或协同性的法则同时并存的原理。
A.第一类比
实体的持存性原理
“实体在现象的一切变化中持存着,它的量在自然中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实体是时间当中的持存性。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也讲持存性,但更强调它的独一无二性,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
1、证明
这一原理的证明源于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现象只有在时间中才能被表象出来。“现象的一切时间关系唯有通过与之发生关系才能得到规定的那种持存的东西,就是现象中的实体,即现象的那种作为一切变更的基底而一直保持着统一的实在的东西。”既然实体是不变的东西,那就不存在量会增加或减少的问题。
“只有在持存的东西中,时间关系才是可能的(因为同时性和相继性是时间中的唯一两种关系)。⋯⋯持存性一般来说把时间表达为现象的一切存有、一切变更和一切伴随的持久的相关物。因为变更所涉及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时间中的现象(正像同时并存也不是时间本身的一个样态一样,因为在时间中根本没有任何部分是同时存在的,而是一切都前后相继的)。”时间本身我们看不到,但时间关系当然要有规定性。时间的流动性就如同河流。“所以在一切现象中持存的东西都是对象本身,即实体(现象),但一切变更或可能变更的东西都只是属于这个实体或诸实体实存的那种方式,因为属于这些实体的诸规定。”
2、实体是必然的认识论上的假定
一方面,我们是否不能问实体是什么?它只是必要的设想,我为了研究现象当中的事物不得不设想后面有一个实体。因为持存性是我们设想事物在现象中存有的方式,事物要在现象中存有,存有则一定会发生变化,事物一旦变化,我们就必然不得不设想它背后有个实体。所以实体完全是基于事物在时间当中不断变化我不得不设想的,否则我不可能想象变化是什么。离开不变的东西无法想象变化,不可能有无实体的变化。
另一方面,实体的特点是从无到无,从有到有,因为总量不变。这可以理解成一种能量的守恒,一块木头烧了以后,物质并没有消失,只是改变了形式(灰烬、烟等等)。实体针对的是现象,它不能有外在的能量进入,不能从无到有;但如果是自在之物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世界的至上原因——例如上帝——,上帝和道德领域可以从无到有,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道德可以舍生取义。在1920年爱尔兰独立战争期间,爱尔兰科克市市长麦克斯温利于伦敦伯克利斯顿监狱绝食死去,1921年7月,英爱双方签署停火协议,这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道德是自由的能力,人的主体性选择的能力就是从无到有的能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必然的法则是从有到有,因果链条中的原因都在现象界。但自由的原因是自行开始一个因果序列,从无到有,自由是第一因,因此康德说在道德领域,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开始了实体与偶性的区分,康德进一步解释说:“一个实体的诸规定无非是该实体实存的种种特殊方式,这些规定叫做偶性。”实体性的存有特点是自存性,偶性的存有具备依存性。“这只猫是凶悍的,”猫是实体,凶悍是偶性。但猫也会死亡,实体却不生不灭,我的理解:说“猫是实体”指的是现实的猫背后的被称作猫的东西,这样的话实体似乎与柏拉图的理念藕断丝连。
3、重新理解“变化”
“变化是一种实存的方式,它紧跟着同一个对象的另一种实存方式之后。因此一切变化之物都是保留着的,只是它的状态变更了。⋯⋯只有持存的东西(实体)才是变化的,可变的东西并不经受变化,而是经受某种变更,因为一些规定终止了,而另一些规定开始了。”在“这只猫是凶悍的”命题中,说“猫”是可变的,指的是猫这个实体才谈得上变化,但变化的并不是“实体本身”,而是“实体的状态”;“凶悍的”这种偶性谈不上“变化”,只能说“变更”,从凶悍变更到温柔、野蛮、小心翼翼、察言观色这些偶性。
4、消失
“同样,消失是以对一个现象不再存在于其中的时间的经验性表象为前提的。那些(在现象中的)实体就是一切时间规定的诸基底。一些实体的产生和另一些实体的消失,本身将会取消时间的经验性统一的唯一条件,这样一来,诸现象就会和两种不同的时间发生关系,存有就会在这两种不同的时间中并行地流逝:而这是荒谬的。因为只有一个时间,在它里面一切不同的时间都必须不是同时地、而是相继地被设定。”
5、结论
“因此,持存性就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在此条件下,那些现象才能在一个可能经验中被规定为诸事物和对象。”
阿利森说,本体和实体都是认识论上的必然假设,但它不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它必须作为条件而存在,而不是作为存在而存在。
一个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在哪些方面或层次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因为说猫是实体,肯定不是说物理世界中的猫。哪位朋友能够予以解答,不胜感激!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