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拿到了本年度的项目表,在每个项目后面,不仅列出了现在的采购价,还给出了希望达到的目标价。看到这个目标价,我就觉得一阵阵的不舒服,但当时并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昨天看到《成功、动机目标》这本书时,才理解了原因。以下是分析:
一、理论基础
能带给我们长久的幸福,并愿意真正为之去奋斗的目标需要以下三个条件:关联感、胜任力和自主权。
关联感很好理解,我们是社会人,每个人都需要和他人联接,在家庭和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没有关联感的人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胜任力就是对于追求的目标,在长期努力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高后,我们是可以胜任的。
自主权就是这个目标是自己选择的,而非他人强加。
分析到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为什么我反感目标价列出的原因了:这个目标是公司给我的,而非我自己决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自己选择的目标才会让人心甘情愿为之奋斗呢?答案就是内在动力的不同。
二、具体阐述
内在动力可以说是决定目标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我为例:小时候父亲很重视我的学习,总是各种催促,作为小孩,我并不能理解,所以也不能把父亲的期望内化成自己的目标。成年工作后,特别是现在,意识到自身的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学习来解决。所以这时的学习是我自己的目标,内在动力很足,能够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效率也很高。
既然自主选择带来的内在动力如此重要,但实际上,我们又不可能完全自主决定每件事,那这时该怎么办呢?
三、实际运用
本书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真正的选择自由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认为自己拥有选择自由的感受。
以儿童教育为例:儿童大脑发育还没有完全,让其任何事自己做主,只会是灾难。但既然自主权带来的内在动力很重要,作为家长,我们当然要尽量创造一种环境:就是在把握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让儿童有适当的自主权。
以我家为例:中文学习是孩子们每天毋庸置疑的任务,但他们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以他们现阶段的认知水平也不能理解我解释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坚持学习中文,只能是我的目标。强迫他们坚持我的目标,必须会产生抵抗情绪。但如果让他们自己做主,结果就是完全放弃,或一个月学一次。所以这里的解决方案是:中文一定要学,但他们可以决定,每天什么时候学。哥哥放学回家后通常就学,但有时小朋友来找他玩,他就决定玩后再学。事实上,玩后再学的过程中,他的配合度也比较高,较少抱怨。以前这样做,只是出于妈妈的直觉,不想过于为难他,而现在找到了理论支持。
再回到我的工作例子中,可以试着这样解决:第一步,直接和老板交流,请求他删除目标价。原因为:从一贯的表现看,我是一个负责任、有上进心的员工,有强烈的愿望去自主改善公司的采购价;列出目标价,让我感觉到被强迫工作;;作为老板,给员工自主性、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远比达到冷冰冰的数字更重要。如果老板不同意,那我就要在心理上自我调整。目标价只是参考,但具体做到什么程度,还是由我自己决定的。嗯,虽然有点阿Q,但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须这样想。
四、注意事项:
避免采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
避免惩罚很好理解,如果有惩罚,我们就会感到被管制、监视、威胁等,对目标产生反感情绪,损害内在动力。
避免奖励可能比较难理解,我是这样分析的:如果这个目标是自己选择的,那么就会有足够的内在动力,根本不需要额外的奖励,毕竟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幸福。但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暂时没有清晰的目标,需要家长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不建议家长将行为与奖励挂钩。这只会损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比如说朋友家的孩子,妈妈为了鼓励孩子做家务事,提出帮忙刷碗多少钱,扫地多少钱,当时孩子是很积极做事的,结果不付钱后,孩子根本不愿意做。所以并不需要给予孩子习惯性的奖励,但超出预料的惊喜可以有。比如说,孩子长期坚持学中文,那不定期地带他们去看次电影,吃喜欢的爆米花,然后再去吃Burg King。这里奖励的是他们长期坚持的毅力,而为具体行为。
最后来个总结:
1、 能带来长久幸福的目标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和他人有联系、自己能够胜任、是自己选择的。其中,“自己选择”这个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它会把目标内化,带来强大的内在动力。
2、 运用在儿童教育上,就是在大原则把握的前提下,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慎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
全篇文章再精简为一句话就是: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愿意奋斗努力!
再就业的二宝妈,不放弃自己就有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