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向身边的小伙伴自嘲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试卷,第一题是读拼音写汉字,你还记得吗?不瞒你说,那个题目,当时的我就是死活做不出来。你能想到,我的语文水平有多差了吧,哈哈哈……”
可事实情况却还要更糟,我不但语文不好,其他诸如数学,英语等科目,同样一塌糊涂。于是,我也就自认为不是学习那块料,期间,也偶有同学和老师用“笨蛋”来形容我,虽然话是糙了点,但理还真是那个理。
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的确挺呆头呆脑的,因为,那时的我从来就没有分析分析原因,即为什么我的学习不好?哪怕,连此想法的浮光掠影都没有。
渐渐长大后,我开始意识到,可能最为核心的原因恰恰出在我的语文上。
在我看来,语文学习无非是感知能力的学习。类似,每当我学习一篇文章,实际是在透过作者的眼睛,耳朵,鼻子,大脑等感知器官去感知他所感知到的世界,进而提升我的感知能力。
语文没学好,意味着我的感知能力不够,因此,当我在看到数学题目的时候,自然对其感知不足,不深,那读不懂题目,解不出答案,便是必然。
通常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毫无疑问,我当然认为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比课堂有效教学重要一万倍。理由也无非很简单,你终究会脱离课堂,而阅读和实践却可能是一辈子的事。
此外,课堂有效教学的对象往往都是被动的,而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则常常是主动的。试问,“若是一件事,并非出于主动,那能做好吗?能做长久吗?”
不仅如此,类似,课堂有效教学往往需要固定的时间,而时间这个宝贵的资源,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想抽出来,便能抽出来的。而对于阅读,则可全凭自己挤出来的时间,最重要的,你可以不用与别人协调时间,与别人对接时间。社会生活实践亦如此。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总是有个疑问,即为什么上了那么多年学的我们,却鲜有热爱阅读的小伙伴?也更不肖说,养成所谓的每日阅读的好习惯了。
我大胆猜测一番,也可能恰恰因为,我们常常会仗着“反正我读与不读,老师都会带着我们读”的心理,所以,我们接下来的想法很可能就是,“那还不如直接听他读完了,自己费那些劲。”
如此看来,阅读似乎显得更为珍贵了。因为,相当于你做了老师要做的工作。而如何才能检测你对于书中认知的掌握程度呢?可能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看你能否如老师一般将其复述出来,讲解出来。
不过,就如那句经典的话——知道和做到的距离有着猴子和人类的距离。最终,语文素养的提升,感知能力的增强,只能通过社会生活实践。
就像是人人都知道,识字和真的会用字,根本就是两码事,认识英文,和真的会用英文,又是两码事,拿到驾照,和真的会开车,还是两码事。
我经常对身边的小伙伴说,“无论如何,你都要把学到的认知用起来,一旦用起来,那个认知就真正属于你的了。”而在此之前,无论你从老师嘴里听到也好,亦或是从书本里看到也好,都仅仅只是知道,距离做到,距离内化,还差的很远很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