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持续阅读就是最好的解心宽

持续阅读就是最好的解心宽

作者: 御姝 | 来源:发表于2019-11-12 11:15 被阅读0次

    《解心宽》第40篇

    持续的阅读就是最好的解心宽

    相信我说的并不是那些阅读能提升气质啊,改变容貌啊什么的,然后气质变了人自然就自信了开心了宽容了大度了等等,那些都是“慢功”,我想说的是一点个人关于阅读就是最好的解心宽的真实经历。

    阅读,提到阅读——读书,在这个手机万能的时代,很多人对读书这个行为嗤之以鼻,尤其是听到成年人读书啊学习啊,更是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可笑。你捧本书在地铁里读,可能也会收到异样的眼光。

    不可否认,很多人认为一个成人唯一的使命就是工作赚钱教子,成年人学习(读书)那就是浪费时间,纯属瞎折腾,纯属扯淡。

    也有很多人不那么认为,比如我就是其中之一。大的方面暂且不说,就拿一件小事来作为例证,说明读书就是最好的解心宽:

    比如有个问题,虽然它并那么不重要,但只要想起来就会觉得不舒服,因为想不明白,所以被困扰的感觉确实有种活不明白的烦恼。就有种被生活欺骗了的感觉。但“读书”帮我识破了生活的骗局和排解了心灵的困惑。

                  1

    记得那年那天我下载了某唱歌软件,然后打算在此软件上购买会员,会员购买区有三种消费选择:分别是购买一个月会员、购买一年会员和绑定银行卡每月自动扣费x元。我想了想,最后选择了购买一年会员,因为“一个月”太短,不选;而绑定银行卡虽然比直接购买一年的会员便宜了不少,但每个月都要被扣费啊!当时我就觉得不舒服,所以才选择了一次性购买了一年的会员,哪怕一次性需要交几百元也觉得值。当时就想不明白,为什么绑定银行卡每月只需被扣那么少的钱,而且一年下来也要比一次性购买全年会员要便宜很多,为什么我还是个会不假思索地选择一次性付清全年的会员费,哪怕确实比绑定银行卡月月扣费贵了很多也心甘情愿?后来读了心理学才知道,原来这是“心理账户”的问题:如果我选择一次性付清一年的会员费,我就会自觉地把那些钱放进了同一个“心理账户”,所以一次性付清后,不管付了多少钱,我觉得我只是付了一次钱;但如果我选择了绑定银行卡月月付,虽然每个月需要付的钱很少,而且一年下来我也省了不少钱,但一想,啊,我每个月都需要掏钱,于是我就自动把“每个月掏的钱”放到了不同的心理账户里——每个月都得付钱,感觉被收了好多次钱,被收了好多钱。感觉自己损失惨重。这下我就明白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选,也彻底明白为什么尽管绑定银行卡月月付钱比一次性付清一年的,后者比前者便宜了不少,但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前者的真正原因了。

                    2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读书使人遇事不纠结 。比如我在写自己《秒杀嫉妒 》这本书,写到第七十七篇时忽然就难过了 ,为什么 ?因为我忽然发现自己要写的居然那么多 。因为想让自己的书尽量完美一点 ,但我又担心就算自己写了一百三十篇 ,一百五十三篇 ,不久后的一天书已经出版了 ,但脑子在书出版后又冒出几个更好的题目来 ,那怎么办?我会后悔自己那么猴急地就把自己的书给出了吗?后来一句话救了我 “完成比完美中重要 ”,我想起一本书里提到的 “不光是我们普通人有这样的心理 ,就是很多著名作家都有同样的心理——当记者问到他们同一个问题 :“在您所有著作里,您最满意的一本书是哪本 ?作家的回答几乎都是“下一本 ”。所以从此以后我就不要再纠结这个事 ,而是继续认真写下去 ,在自己能力水平范围内尽量想出更多的文章题目 ,然后把每篇文章都用心写得尽可能好一点。等写得差不多了,就安安心心地出版!

                    3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成长时区,你不比谁快 ,也不比谁慢。网上有首诗,其中一句是: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不要心急,慢慢来。幸福迟早会来。你要的迟早会来。当我想起这一段时,心里感到无比踏实。之后再看到那些成功人士,那些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的人们,那些幸运到平步青云的人们,那些……也不再焦虑不安,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时区,我没有很早就成功,说不定那是因为我注定要大器晚成,然后像摩西奶奶那样七十岁成功,然后安康福乐地活到一百岁。

                  4

    比我大的人总觉得我年龄挺小,比我小的人总觉得我年龄挺大。当我知道这个“秘密”后就再也不会在意有人觉得我年龄不小了这件事,更不会在乎又有什么人喊我那令人不开心不愿接受的称谓了。实践也检验过了:无论我走到哪里,那些阿姨们都觉得我是个孩子,是个小孩子。是个十八九岁,最多二十三四岁的孩子。所以,就像书上所说的:很多观点都不一定是客观的,千万不要被某个个人不切实际的评价,影响了自己的心情。我的意思是,可能你的年龄真的是三十岁,但你在大多数人眼里却未必真的就是那个年龄的,甚至比它更大的感觉。千万不要把“个人的评价(主观感觉)”当成事实,以为所有的人都是这么看待的。凡事不妨都问句“所有人都是这么觉得吗”。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自己陷入某种认知的盲区。

                        5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别的不说,就拿我喜欢的写诗来说吧,前天早晨写了一首“我想过另外的生活”,灵感来了一气呵成,配图发表,发表后看到诗下面的配图有点不符合诗所表达的意境,于是复制,然后删除。去百度找了一张意境图片,打算重新发表,结果复制粘贴时发现失败了,因为刚才匆忙复制了一下,根本就没复制成功……瞬间整个人像个空麻袋似的没劲儿了。恨自己手贱心急,为什么不能等到把新的发表了之后再删除旧的?后来想想恨也于事无补了,只好跟踪记忆一点点重建方才倒塌的诗歌大厦。印象最深的就是新加上去的关于米黄色风衣那句,对于整首诗来说,它的出现就完整也完美了我在整首诗里所渴望的那个自己。所以当时忍不住想:哈哈,原来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上天让人暂时得不到或失去,那是因为想给人更好的。屡试不爽。

                        6

    当有人欠我钱玩儿失踪时,我就想到那句“一个人欠债不还,那么上天就会从其他地方为债主十倍百倍地显化那个钱!”,于是也就不再纠结那个事了。要不然呢  ,为了那几百几千块钱再花几万元请个“福尔摩斯”去分析他的下落,接着再请个“讨债公司”折腾折腾,得不偿失啊。欠了总是要还的,哪有不还之理?只不过迟早的问题,只不过是以何种形式还的问题。所以也就不再纠结于此。

                        7

    家里凌乱不堪 ——那是有创造力的表现 。当然我并不是用这句话来为自己杂乱无章的居住环境找借口,而是再次遇到这种情况时,或者看到他人有这种习惯时,我就提醒自己不要责怪和否定自己和他人,认为这样的人就个一败涂地的注定不会成大器的稀松的人  。乱了怎么了 ?而是家里乱代表我有创造力 ,乱了收拾一下不就可以了,于是我告诉自己习惯可以慢慢改,不必一有事就怀疑自己不行。

                    8

    我学了心理学后,就不会那么轻易受骗了,比如再遇到算命先生神婆,我就知道他们那一套可以把很多人说得服服帖帖的话术,不过是利用了“巴纳姆效应”,即我们总是容易被一个普遍的、笼统的概念说服,并相信它很符合自己人格的特点。

                    9

    比如学了一点哲学后,我会思考究竟是猫是主人的宠物,还是主人是猫宠物?这让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好奇新鲜和充满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从而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

                    10

    比如学了历史,我知道伟大的同时被世人尊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先生也有一段因为整晚整晚背书背不会而被梁上君子嘲笑的经历。于是我对自己天生不是特别聪明这个事实也就释然了。是的,不那么聪明又怎样?就像曾国藩也照样可以做官惠民兼济天下。他让我知道聪明不是成功唯一的要素。我的心情就豁然明朗了起来。不那么聪明又怎样?不那么聪明照样可以成功!

                      11

    学习了“吸引力法则”后,我尝试着运用它去吸引自己喜欢的东西,往往就轻而易举吸引到了它们,也从中认识了能量这东西,以及它像地球引力一样的真实存在和神奇的圆梦力。吸引力法则颠覆了传统的很多认知后,我对生命也渐渐充满了美好的希望,没错,一切皆有可能。拼能量的时代来了。所有的梦想愿望,只要用对方法——吸引力法则,它们都是可以实现的。就像水到了,渠自然会成。

                  12

    学习了佛经,说,死亡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人去世后灵魂不灭,尚可多次投胎转世或升入天界,这个知识带给我的好处就是:我不再惧怕死亡,同时对于多年后亲人的离世也越来越可以坦然地接受——是的,灵魂不灭,死亡,仅仅代表他或她即将换一副肉身和面孔。灵魂还是那个灵魂。

    灵魂不死,那个人就永远不会真正去世。所以死亡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当我不再为这些未来关于自己关于亲朋好友的事情担忧时,就可以安安心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并把它们做得很好。心情自然就好。心情好,个人能量就高,能量高吸引的好事就多。吸引的好事多,心情就更好了,良性循环。

                        13

    当我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惶惶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哪些收获和成就感,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在一天之内完成某个自定的项目而感到迷茫无助的时候,我遇到了《清单革命》和“番茄工作法”,于是我拿出一个笔记本,把要学习的项目全部写在本子上,由“紧急而重要”“不紧急但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从上到下依次排开。再利用番茄工作法——以2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我把它改为30分钟 60分钟不等 具体根据自己在不同学习项目上可以集中的精力的情况而定),倒计时集中精力学习一个项目,假如定的是30分钟,那么时间一到,我就立马停下来。休息几分钟再以同样的方式学习下一个内容。

    这样内心也不再纠结于“我今天怎么才能好好地完成它?”,“”而是告诉自己“每天只要在某方面固定学习多长多长时间(比如半小时或一小时)我就是成功的。哪怕这一天我只做了一件事,那也是有收获的,值得骄傲的。这样学习起来没有压力,学习时间不那么长,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并获得令人开心的成就感。成就感是持续发展下去的最佳动力。

                    14

    再比如伴随我多年的拖延症,锅没洗 ,地没拖,半年前就说好的要上传照片,也一直没上传。一直拖到手机内存爆满,微信罢工,很多软件都打不开……关键时刻就删除手机上那些不常用和个别常用的软件,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万一哪天我要出去旅行像往常一样疯狂拍照,那么……我有了“击败拖延,迅速收获执行力法”于是我学习了“消灭拖延症三种方法”:

    一,321法则

    二,捆绑法则

    三,简化原则

    一,拖延时,在心中默念:“3!2!1!发射——”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方法,对抗拖延很有效,因为该文作者所人脑子里有个乖乖什么东西(具体名称忘记了)它只要听到人发出命令就会毫不迟疑地立马响应飞快执行!自己也试了一下确实管用。 二,捆绑原则。就是把自己目前要做的事,跟自己的未来捆绑在一起。然后想想,如果现在不做,以后会怎么样。比如一个人要减肥,现在不坚持,以后就只能继续羡慕别人,看着自己肥胖臃肿的身体徒伤悲。——想想如果不做会有什么后果,然后就立马战胜了拖延。三,简化原则 。这个原则的诞生大概主要是因为有很多人习惯追求完美,想得太多,以至于形成了拖延。简化原则就是“行动比选择更重要”——假如一个人有太多的选择,要做的太多,不知道该干什么,先干什么?做多久?那么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全部抛下,告诉自己“行动比选择更重要”,行动起来,在做的过程中自然会找到成就感,然后自然会知道下一步该干啥,怎么干。于是以后每逢拖延,我就从“三选一”,只见拖延效果立竿见影。

                      15

    当我学习了经济学后,再经历某些事,我就不再纠结或不情愿了,比如有一年我准备乘火车去某地,准备网购一张硬座票,因为也就一个小时的车程。但被告知硬座票已售光,只剩软卧。所以我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买了一张软卧票。虽然也没花几个钱,但那种感觉就像额外损失了很多钱一样。所以心里难免会有点不舒服。但现在想想,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那个“火车票事件”就完全释然了:

    因为我在乎的是价值,对,是价值。所以,当以价值为主导时,价钱贵一些也算是赚到了。多花几十块钱,不得已钱是多花了一些,但我享受了软卧啊,在火车上美美地躺一个小时,比坐一个小时美多了。软卧人少,相对而言不那么嘈杂,这样万一创作灵感来袭,我可以安心地把它们写下来;关键是,出行体验更好了,这车坐得很舒心了,值。只要我觉得那个钱花得值,价格贵点也没关系啊。

    所以,每当再发生类似人为不可改变的事情时,我会告诉自己,我在乎的是价值,当以价值为主导时,价钱贵一些也不算吃亏。甚至还会为享受了更好的东西而变得更快乐。还会适当地用钱来购买别人的时间,因为我在乎的是价值。如果钱能解决的事情,而且我也能负担得起,那么我就绝不会委屈自己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做那些谁都会做的对自我提升毫无帮助的事情。

                      16

    没事看看书,遇事不纠结。

    该删除就毫不犹豫地删除 。否则你舍不得的那一段很可能会破坏你整篇文章或整首诗的意境。 于是每次想到这一句话,我就可以在写文章或写诗时,只要觉得哪一段是多余的,就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心爱的某段诗歌复制后就果断删除了。

    自己觉得写得再美也不能因为要留下它而断送了整首诗的命运 。至于为什么在删除前还要复制一下,那是因为虽然那一段不适合待在那首诗里 ,但不代表它不可以再被单独拿出来跟我脑子里新的灵感再组合成一首全新的同样有意境的诗歌 。

                      17

    当我悔恨于自己买的很多书都没有被看完,还有很多书里的内容知识点没有完全被自己吸收又焦虑着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把它们全部看完并吸收时,幸运的是我从某本书里看到两句“救命稻草”——书上说,一本书,只要有一段或一句话一个观点改变了你或者你觉得它对自己有帮助,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你就赚回来了。”“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实用型的书,里面往往有很多分散的知识点,你不需要把整本书都读完,只需要浏览目录,去重点精读你最需要的那几部分就可以了。” 于是从此我便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快乐第读书,快乐地生活。

    ……………………………………………………

                      18

    没事多看书,遇事不纠结。当然有人会说,我不读书也照样过得好好的。是的,不读书确实照样可以过得好好的,不会缺胳膊也不会少腿,但不读书,一个人的世界永远就停留在他读过的书的世界那么大了,一个人生命的宽度也就那么宽了。所以,当不读书的人遭遇拖延症时,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大多数都任由拖延继续发展下去,最后一事无成。 不读书就基本不懂经济学,遇到一些需要懂点经济学才能解开心里的疙瘩的事,就只会一个人生闷气。遇到类似的事多了,时间长了,身体就容易出现疾病。不读书,就不容易获得批判性思维,遇到某些事很难在心里问一句“从来如此,便对吗?”。不读书,不懂心理学,就容易被骗,各种骗。被骗了就会生气和诅咒骗子,变得很不开心。不读书,如果不是天生就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那么遇到某些事就容易纠结,纠结多了,那种纠结就会定格在脸上,变成“纠结脸”——这是另一种毁容。不读书,就可能一辈子也想不到工作生活学习的所有项目都可以统统变成清单的内容,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进儿使生活变得一团糟的混乱局面。不读书,就不知道很多时候,看似复杂的事情或艰难的选择,其实可以很简单。要作出选择就更简单了。不读书就不知道定下一个长期目标人就变得不再迷茫,定下短期目标,再告诉自己不要羡慕那些在你之前成功了的人们,那只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路,那些人他们自己的成长时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路,属于自己独特的成长时区,没有比谁更快,也没有比谁更慢。于是如此想来也就活得充实快乐且不再焦虑了。

                    19

    一步一个台阶走下去,一页页书籍就是一个个向上的台阶;一个个向上的台阶,就是生命迎得光明,取得成功,抵达圣境的最佳保证。                         

    尽管还有一些时候遇到某些事情尚且没法释怀,但相信只要不间断地读书,生命中的很多问题,很多当初以为一辈子都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疙瘩,都会变得像条肩宽一样的小溪,轻轻一迈就过去了,而且永不再回来。                           

      尽管有些时候,因为自己没有真正出生活社会,虽然一大把年纪了但依然像个小女孩一样有颗玻璃心,但我相信只要持续阅读,人就会离传说中的圣人越来越近。

    离真正强大快乐的自己就会越来越近!

              20

    持续阅读就是最好的解心宽。       

                                   

      猫

    2019.11.12.11:12于家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持续阅读就是最好的解心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mf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