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座谈会,家长们带着一堆的问题,想杨老师请教方法。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做大人的,在所难免,用我们的观点,角度对孩子的行为过度诠释,过分标签,进而总结归类,从孩子的抢夺玩具,和幼小弟妹的争宠推搡,到孩子的不肯自己吃饭,问题呈现的方式五花八门,但是家长们好像处心积虑的要把自己的孩子往问题孩童上靠,似乎不这样强调自己孩子的缺点、难带、顽劣就体现不了自己做父母的良苦用心。
和孩子们相处过程,家长们也表达了各种累,身体累,心累,还要和家里其他意见不一的长辈们斗智斗勇,对孩子们的“不听话”也是有心无力,把问题当作一个个烫手山芋抛给老师,请老师管教。
其实,杨老师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既然选择了一个托育园就要信任,信任是不横加干涉,不指手画脚,不质疑老师们的专业,说白了就是别以为花钱全世界都是你的佣人保姆,跟着你的规则章法办事。
这个也可以反射到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总想把我们认为最好的给孩子,没有对错,但是你有问过孩子的意见吗?你有在尊重他的意愿和他认真的沟通吗?
0-6岁是个关键的时期,如果孩子不觉得自己被父母聆听被尊重被接纳,那很快不用等到青春期,他就不愿意把很多事情告诉你。你看到的叛逆其实是他自我意识的形成,他拒绝做妈妈的思想小奴隶,他想要自己尝试,自己做主。
有个妈妈说她有两个娃,大宝4岁,小的17个月,她觉得4岁大的女孩应该懂事。
凭什么啊?懂事具体指什么,你说她不懂事,请问你自己4岁的时候懂事吗?要怎样才算懂事呢?
说到底,大人们时常急于对自己的孩子所作所为下结论之前,应该好好反思出现这样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是果,父母是因。孩子是一面镜子,你的情绪,你的口头禅,甚至你的语气、态度、肢体表达,他们都在一点一滴的模仿,你再刻意也无法逃过孩子敏锐的眼睛。所以有句话说,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想要自己的孩子善解人意,为人父母对人处事就请不要张牙舞爪,要自己的孩子专注探索,家长们自己就要乐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是一边陪孩子,一边看手机。
我们的言传身教很多时候太多说教,很多假大空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孩子们的行为,我们急着下定论,粗暴的给一个好坏的评判,却很少好好的静下来,心平气和的与他们沟通到底好是什么样子,坏是什么,怎么定义做错,做错事应该怎么弥补,我们忘记了理解和尊重,常常一恼火瞬间爆发化身后妈,横加指责,语出惊人,我们也会后悔被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然而聪明的孩子却在不断试探我们的反应中,拉扯我们的情绪风筝。他们知道哪个点妈妈的情绪又会爆炸,他们也知道这么做最多也就是面对一顿无用的大吼大叫。
做父母常常会扪心自问,这样做对不对,我该怎么教自己的孩子。
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孩童的年代,那种无助感,不被大人理解的苦闷,被大人讥讽嘲弄的恨意,还有被限制禁锢的无奈。
那或许你就会停止用自己不愿意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不要让他变成第二个你。
一个晚上,杨老师事无巨细的回答了每一个问题,她不是只有大道理噢,还有具体的如何应对,如何作答,以及这背后的原理所在。她诉说的时候温柔坚定的气质,是妈妈们的榜样。她说,这是我的观点,你可以不认同,欢迎你和我讨论。
其实并没有什么完美的妈妈,就好像没有完美的托育园,家长和老师们相互合作,共同成长,终究我们是为了孩子,老师也是为了孩子。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为孩子更为了自己,希望我们都能够享受做妈妈的乐趣,也能够享受这个小生命带给我们的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