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孕第38周零6天,临近生产。在整个孕期,我都不得知晓宝宝的性别,临产更是对宝宝是男孩还是女孩心怀好奇。想对“性别偏好”(也就是重男轻女,或者重女轻男观点)聊一聊我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孕期很多亲戚、朋友都会询问我宝宝的性别,我说还不知道,生出来就知道了。
他们会回应说:“你喜欢男孩还是女孩呀?”“你公公婆婆、你老公喜欢男孩还是女孩呀?”
或者是:“男孩女孩都行,反正你这是第一胎,也无所谓。”
甚至直接说:“我跟你说还是生女孩好,现在生男孩太多了,以后都找不着对象,而且女孩还贴心。”
这些各色各样的回答里,都隐含着他们个人对“性别偏好”的期待——显然是“重男轻女”多于“重女轻男”。即便是在扬言生女孩的好处,也是隐藏了对真实观念的回避和辩解。
记得之前读过一篇文献,研究结果表明,母亲的性别偏好(是否更偏好男孩或女孩)受到她个人成长过程中是否经历过性别歧视、以及周围环境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
事实证明,现实中,我们目前所生活的这个大环境中,人们对于男孩的性别偏好还是更多的。我生长于A城市,在B城市生活,现在在C城市待产。来到C城养胎,某一天我出门去散步,路上碰上一个老奶奶,她笑盈盈地跟我说:“你这肯定是男孩儿”,因为地域差别,我听不懂C城的口音,婆婆给我解释说这奶奶是在说喜话,她哪里晓得我这是男胎还是女胎,只不过他们那老一辈人盼着家里生男孩,所以逢我这样大着肚子的,也就说着吉祥话,说是男孩。我若有所思…
后来我仔细留心观察了一下,年长老辈人,以及经济落后地区的人,“重男轻女”的观念更甚。
这是有原因的。
从历史长程的角度来看,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男权社会”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很多传统观念诸如“男娶女嫁”、“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母以子贵”、“养儿防老”、“养闺女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些张口即来的民间俗语,都彰显了男权的主导、女性的附属地位,即便在当今时代这些观念已然不再是挂在嘴边的格言,但这些观念却通过“集体潜意识”蒂固在我们的心里——祖先留在我们基因里的观念。
为什么老辈的人更有着“重男轻女”的观念?那时候中国集体主义的传统文化还没有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冲击,老辈人仍被“家里生不到男孩就绝后了、没有男孩就是祖上没积德、没有男孩在整个亲戚家族里都抬不起头没有面子”这些观念主导。而年轻的一辈早已摆脱了这些“迂腐”的信条,更加崇尚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自我独特性,同时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觉醒“女权主义”,强调女性的权力地位和自主性,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重要地位,这也使得女性从客观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男女平等”。
为什么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越是重男轻女?一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较低,很多“迂腐”的人长久以来接触不到新时代的思潮,同时也缺乏自我反思和辨别的能力,所以思维和观念仍停留在传统层面。二是经济落后地区,说的是经济相对于一二线城市相对的落后,这些城市人口压力相对于“大城市”要小很多,当人们不再为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而殚精竭虑的时候,就会琢磨这些“附属价值”——通过后代的性别来彰显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注重于自我个人的价值提高,这也体现了中国亲子和代际之间“共生模式”的思想。
很有意思的是,我发现重男轻女的观念存在于很多地区,也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但是很少人敢勇于直面和承认自己的这种“性别偏好”。无非是因为害怕期待落空、以及“真实想法”(喜欢男孩)与“对的想法”(提倡男女平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家庭中被“轻视”的那些女孩,和家庭中被重视和宠爱的那些男孩后来都怎样了?我见到过很多真实案例,家族或家庭中不受待见或被相对轻视的女孩子,往往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而被重视的男孩子们,很多往往无法满足家人对其的期望。比如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和苏明成,便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塑造。
那为什么一些人会有性别偏好?除了集体潜意识的影响,我们还在关系中,被周边人所影响和侵染,共同构建了这个观念。这里讲两个真实案例:
第一个是母亲原本自身没有性别偏好,却在孕期建立起了更偏好女孩的观念:女方和男方都是硕博高知识分子,女方是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男方是农村家庭,两人婚后一起生活在北京。女方怀孕之后,直到四个月稳定下来,男方才通知自己的家人这一好消息,男方爸妈高兴坏了,第二天就领着姑姑舅子阿姨一连十几个人来到北京探视儿媳和即将出生的宝宝。在餐桌上,姑姑打趣说:“哟呵,看你这皮肤好的,白里透红的!”婆婆赶紧打岔,说:“好?哪里好了?!你看她脸上皮肤多粗糙!”(民间有传,孕期皮肤变好生女孩,皮肤变差生男孩,这位婆婆巴不得她儿媳妇怀孕之后满脸长麻子)。女方心生不悦,也没做声。没想到婆婆居然为这事认真了起来,饭后把儿子和儿媳叫过来,直接劝说:“明天我就陪你们去医院查一下,如果是女孩,现在才四个月,流掉还来得及!”这一语一出,女方气得直接再也不理会婆婆了,于是次日婆婆一行人见不到女方,只得回老家去了。之后婆婆还继续派小姑子来打探消息。女方压根就没有去查男女,直接告诉来打探消息的小姑子,说是查过了,是女孩。女方因此一直打心里盼着腹中的孩子是个女孩,不是因为自己本身偏好女孩,只是因为想要堵这口气。故事的最后,女方生的是个男孩,婆婆高兴坏了,而女方确有些失落。
第二个故事是原本没有性别偏好的母亲,在长年的生育经历中建立起了更偏好男孩的观念:女方和男方是同一个村的,两人家相距不超过5分钟的路程,他们的村就是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受灾区。女方今年跟我同一个岁数(26),和我相近的预产期,这是我的头胎,她却是已经第三胎了。她说是因为老大和老二都是女孩,所以这又怀了一个,做了B超,大夫说是个男孩,她欣喜若狂。她自述从20岁就开始生孩子,一直到现在,终于生到了男孩,等这个孩子生完,她就可以出去工作了。我诧异坏了,这岂不就是成了生育的机器?直到生到男孩才罢休。我问她:“你自己也喜欢男孩吗?为什么一定要生到男孩?”她说:“我自己也喜欢男孩,因为在我们这里,家里没生到男孩就是没面子的事情,必须要有男孩。”她已经把周围人所公认的观念深入内化到了自己的想法里,观念就是这样被建立和传递的。结果她生了个女孩,不知道会不会再继续生四胎…
在第一个故事里,孩子的性别被用来当作“家庭博弈”的筹码,原本没有性别偏好的母亲却也在“重男轻女”观念盛行的环境中被动建立起了反向性别偏好。
在第二个故事里,孩子的性别被用来当作堵住别人议论的牌子,母亲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趋于顺从、讨好,通过牺牲自我的感受和价值,来满足别人的期待。
这两个例子中,一个是偏好女孩,一个是偏好男孩,却都是“重男轻女”观念的受害者。不管是更喜欢男孩,还是更喜欢女孩,我认为这都是对生命本身的亵渎和不尊重。这些存在性别偏好的父母,本质是在通过对孩子的性别期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单纯的作为一个父母,对孩子这个生命体最本真的期待和感动。
无论男女,作为父母,都应该把即将出生的小婴儿视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摒弃性别偏好,这是一个合格父母的自我必修课。
因为爱孩子,就是爱如他所是,而不是如己所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