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观真空门云。
一。色即是空者。以色举体全是真空。不即断空。以色等本是真如一心。与生灭和合。名阿赖耶识。能变起根身器界。即是此中所明色等诸法。故今推之。都无其体。故举体归于真心之空。不合归于断灭之空。以本非断空之所变故。断空则是虚豁断灭。无知无用。不能现于万法。如镜外之空。非同镜内之空。色相宛然。求不可得。谓之空。又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诸色法。必无性故。是故色即是空。既非灭色取空。离色求空。又不即形显色相之空。又不离形显无体之空。即是真空。若不即色相。即无遍计所执。不离无体。即是依他缘起。缘起无性之真理。即是圆成。
二。明空即色者。真空必不异色。故云空即是色。何以故。凡是真空。必不异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故。是故空即是色。若离事求空理。即成断灭。今即事。明无我无性真空之理。离事何有理乎。以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诸事法。则举空全色。举理全事。又真如正随缘时。不失自性。则举色全空。举事全理。
三。空色无碍者。谓色举体全是尽色之空。故色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全尽空之色。即空即色而空不隐。是故看色无不见空。观空莫非见色。无障无碍。为一味法也。如举众波全是一水。举一水全是众波。波水不碍同时。而水体挺然全露。如即空即色而空不隐。
宝藏论云。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为万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祖。
肇论云。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何则。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未生无有。缘离则灭。如其真有。有则无灭。以此而推。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法性如是。故曰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言不有不无者。不如有见常见之有。邪见断见之无耳。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有既不有。则无无也。夫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识法实相矣。乃至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性空者。诸法实相也。见法实相。故为正观。若其异者。便为邪观。设二乘不见此理。则颠倒也。是以三乘观法无异。但心有大小为差耳。
如庞居士偈云。昔日在有时。常被有人欺。种种生分别。见闻多是非。后向无中坐。又被无人欺。一向看心坐。冥冥无所知。有无俱是执。何处是无为。有无同一体。诸相尽皆离。心同虚空故。虚空无所依。若论无相理。唯有父王知。
故知有无诸法。欲求究竟。唯心方证。若未归心。尽成障碍。为常为断。成是成非。才入此宗。自然融即。谓先明其起处。知自心生。既从心生。则万法从缘。皆无体性。必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悉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但论空有。则广明诸法。何者。以空有管一切法故。
此空有二门。亦是理事二门。亦是性相二门。亦是体用二门。亦是真俗二门。乃至总别同异。成坏理量。权实卷舒。正助修性遮照等。或相资相摄。相是相非。相遍相成。相害相夺。相即相在。相覆相违。一一如是。各各融通。今以一心无性之门。一时收尽。名义双绝。境观俱融。契旨忘言。咸归宗镜。是以须明行相名义差别。方能以体性融通。若不先横竖铺舒。后。何以一门卷摄。
故还原观云。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现。自有一际之形。
如上微细剖析。广照空有二门。可谓得万法之根由。穷诸缘之起尽。此有无二法。迷倒所由。九十六种之邪师。因兹而起。六十二见之利使。从此而生。菩萨尚未尽其原。凡夫安能究其旨。
所以宝性论云。空乱意菩萨。于此真空妙有。犹有三疑。一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二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
故华严经中。善财历事诸佛。已证法门。尚犹于诸法中。无而计有。若究竟远离。唯大菩萨之人。
大智度论偈云。有无二见。灭无馀。诸法实相佛所说。
净名经云。有无二见。无复馀习。又偈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何者。若时机因缘执有。则说空门。若时机因缘著空。遂谈有教。为破有。故不存空。因治空。故不立有。故说有而不有。言空而不空。或双亡而双流。或双照而双寂。破立一际。遮照同时。
如鸯崛魔罗经偈云。譬如有愚夫。见雹生妄想。谓是琉璃珠。取已执持归。置之瓶器中。守护如真宝。不久悉融消。空想默然住。于馀真琉璃。亦复作空想。文殊亦如是。修习极空寂。常作空思惟。破坏一切法。解脱实不空。而作极空想。犹如见雹消。滥坏馀真实。汝今亦如是。滥起极空想。见于空法已。不空亦谓空。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一切诸烦恼。譬如彼雨雹。一切不善坏。犹如雹融消。如真琉璃宝。谓如来常住。如真琉璃宝。谓是佛解脱。虚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云何极空相。而言真解脱。文殊宜谛思。莫不分别想。譬如空聚落。川竭瓶无水。非无彼诸器。中虚故名空。如来真解脱。不空亦如是。出离一切过。故说解脱空。如来实不空。离一切烦恼。及诸天人阴。是故说名空。呜呼蚊蚋行。不知真空义。外道亦修空。尼干宜默然。
所以外道执断空。二乘证但空。俱不达一心真空之理。故无生义云。经云。持心犹如虚空者。非是断空。尔时犹有妙神。即有妙识思虑。
问曰。经言持心如虚空。那更有妙神在。
答曰。经道持心如虚空者。只是持心令不生故。言如虚空。非即是空。经言。如虚空也。经言。若识在二法。则有喜悦。若识在无二实际法中。则无喜悦。实际即是法性。空识即是妙神。故知实际中。含有妙神也。
华严经性起品。作十种譬喻。明法身佛有心。大师言。虽有妙神。神性不生。与如一体。譬如凌还是水。与水一体。水亦有凌性。若无凌性者。寒结凌则不现。如中亦有妙神性同。如清净则现。不净不复可见。乃至如师主姓傅。傅姓身内觅不得。身外觅不得。中间觅不得。当知傅姓是空。而非是断空之空。以傅姓中。含有诸男女。故言性空异于虚空。佛性是空。诸佛法身不空。
大师引经曰。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释言。女身色相即如。故言无在。如性真常。体含众相。故言无不在。含者。含有男女色声等相。涅槃经明菩萨念法。善男子。唯此正法。无有时节。法眼所见。非肉眼见。不生不出。不住不灭。不始不终。无明无数。此正明如体也。非结非业。断结断业。而亦是业。非男断男。而亦是男。非有断有。而亦是有。非入断入。而亦是入。乃至诸佛所游居处。常不变易。是名菩萨念法。
如上空有二门。约广其义用。遂说存泯开合。若破其情执。乃说。即离有无。设当见性证会之时。智解俱绝。
如泯绝无寄观云。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何以故。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乃至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此行。若不解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
古释云。空若即色者。圣应同凡见妄色。凡应同圣见真空。又应无二谛。空若不即色者。见色外空。无由成于圣智。又应凡圣永别。圣不从凡得故。又色若即空者。凡迷见色。应同圣智见空。又亦失于二谛。色不即空者。凡夫见色应不迷。又所见色。长隔真空。应永不成圣。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者。真空理性。本自如然。但以迷之。动念执相故。虽推破简情显解。今情忘智泯。但是本真。何存新生之解数。若有解数。即为动念。动念生心。故失正念。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成正念。又解为遣情。说因破执。若情消执丧。说解何存。真性了然。寂无存泯。所以若言。即与不即。皆落是非。瞥挂有无。即非正念。故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问。凡涉有无。皆成邪念。若关能所。悉堕有知。如何是无念而知。
答。瑞草生嘉运。林华结早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