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03683/24e3df162cd2fe5a.jpg)
[if !supportLists]1. [endif]记录
时间都去哪儿了?咋一问,谁可能都回答不上来。粗略一想,每天的24小时,大部分人所花费的地方应该是差不多的,无非是生活、工作、通勤、社交等几大项。但实际上,由于网络,而且是需要着重强调的移动互联网,使得我们的时间很难清晰地区分。
回了家,还要继续工作,因为大部分业务只要有网就能处理;在单位,时不时地也得忙忙自己的事,刷个淘宝购个物收个快递;一打开微信,领导、同事、家人所发的信息,会一股脑地进入我们的眼睛和脑子。如此这般,在网络的撕扯下,我们的时间变得很难再专注起来。
其中的主要干扰源,当属智能手机。它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是有目共睹的,实现了之前不可想象的许多事情,也伴随着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公司。例如,软硬件一体的苹果、解决出行痛点的滴滴、开启新沟通方式的腾讯等。
在所有的软件中,也有记录时间的,它不妨作为我们解决时间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因为我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当然,认真的人,也可以找个小本本,像小学生一样把自己的时间去处都记录下来。我使用的是Forest,对自己帮助很大改变很多。
它像记账之于理财一样,关键在于坚持。只有时间长了,才能从中找出问题。当然,后期习惯了,也就无所谓坚持了。如果能够顺着记录将问题解决,那么就可以将记录省掉,从而过上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总之,记录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过程,不是结果;是起点,指向终点。
[if !supportLists]2. [endif]找问题
再进一步,占据我们大量时间的无疑是手机中的那些APP应用软件。游戏、电视剧、网购、社交等几大板块,是时间的大杀器。正是手机应用的低成本、易获得等性质,加上时间输出方的放松娱乐上瘾性,使得这一时间单方向流逝的趋势被无限加强。我想,很多人是能够意识到手机过度使用症问题的存在的,但真正采取行动克服的人却少之又少。原因有很多,其一,思想上没有意识到它的严重性,仅仅是通过得过且过的态度糊弄了事,导致自己工作上乏力、生活中又缺乏激情、时间上更是总感觉一天没干什么就又过去了。
其二,执行上方式方法不当,难以实现既定的想法和计划,常常半途而废。这里,意志力是一方面,但是如果能够借助一些针对性的工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我常用的番茄工作法,25分钟一个单位,专注地利用这段时间,完后才能看手机干别的。让自己在一紧一松之间,获得弹性时间。
其三,后期缺乏互助的伙伴和环境。在身边找一些时间管理的高手,虚心向其请教,或者和他结成一个时间问题解决小组,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将手机剥夺走的时间重新找回来。当我们真的减少用手机的时间后,也会发现,实际上真的没有那么多事是非手机不可的。营造一个好一点的环境,会在降低难度的同时提高成功率。
[if !supportLists]3. [endif]修正
关于修正时间问题,我自己有一些小心得。首先是做什么?我将每天的生活,做了个大体的框架拆解,主要有三件必做清单:锻炼身体一小时、学习读书一小时、写作冥想发呆一小时。这些要天天打卡,之后的时间再留给工作和生活。
若是有早起习惯,在那段没人打扰的时间里把这三件事做完,那就最好不过。简单解释一下,它们内部的关系。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是革命的本钱,是最应该对话的对象,所以要放在首位。同时,坚持锻炼身体的好处有很多,比如它可以是一种爱好,丰富生活,结交好友;改善我们的外在身材形象,提高自信;增强体能和专注度,让工作效能更高,等等。
对于创业型人才来讲,我估计身体有时候会在它们心里是一种累赘,因为不睡觉不吃饭都觉得时间不够,恨不得自己是一台可以24小时连轴转的机器。对于普通人而言,锻炼身体的最直接好处,省掉了看病吃药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学习和写作是一对,前者是输入,后者是输出。具体的形式可以因人而异地变幻,但其实质是不变的。我的学习主要是每天读书和不间断的考试。输出主要是写作,辅之以和人深度交谈。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一定要量化。时间是一个维度,不仅是时长,最好找一个固定的时段和不受打扰的环境。
在如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几乎是每一个人需要面对的命题。而学习资源和工具,却史无前例地便利丰富且成本低廉。至于输出的形式与平台更是数不胜数,以文字为主的写作是我的最爱,此外还有做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的,都前途光明未来美好。
然后,还有不做什么?我自己很少看视频,从来不看电视剧,手机上没有抖音、快手、优酷等视频软件。原因很简单,一是,没时间,像电视剧那种,我想想都觉得奢侈至极;二是,视频是一帧一帧地播放,内在逻辑上决定时间长了会消磨思考能力;三是,轻松毫不费力易成瘾,必须从源头上斩断。
即使是电影,我一年也就是在过年等长假的时候刷一些经典片。这样,我的时间底线就得到了一定保证。此外社交上,更喜欢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最重要的家人,也是尽可能地挤时间,陪在身边更好;多做一些线下活动,增加家庭的美好回忆。
[if !supportLists]4. [endif]固化
按照流程到第四步,就得固化、模式化。这个世界,凡事都有套路。它是我们达到目的的最快捷径,是建立在前人无数失败经验和优良理论的基础上的。常提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内核也离不开这无比关键的固化一环。还有考试时,我们都会明智地选择报个班,无非是他们的模式更先进。
既然是模式套路,那多少会有些枯燥无聊。但只要你硬着头皮往下做的时候,也能找到乐趣。毕竟,我们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它通往灿烂的人生。即使是每天的时间分配上,也是身体和头脑、输入与输出、工作与生活等多元共振的,使得这一需要坚持的事情不至于轻易地半途而废。
落实上,更要顺势而为,多借助既有的机制、习惯等。它们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各方面基础,可以很快上手。比如星期制度,每周可以留一天放松休息的,工作日要像上班一样按时打卡完成。如能加入公司中的KPI绩效考评,我想固化的速率也会提高很多。多和自己的身体特点、生理周期等相契合,增强顺畅度。
[if !supportLists]5. [endif]僵化
要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做到和吃饭睡觉等本能反应融合到一起,形成到了那个时间点的条件反射,不需要任何外界的提醒和监督,达到自律自觉自由的至高境界。换言之,你如果今天不看上一个小时的书、运动一小时、写作一小时,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浑身不自在。这时候,恭喜你,就到了僵化的步骤。
自己在学习注会的过程中,有一点体会,也是其他顶级考试共同的地方。你要是在考试的时候动脑筋了,那么你就输了。因为这是选拔性的,是从人海中往出筛一小部分。所以,没有让你思考的时间,全部是刻意练习、持续训练之后的自然而然。
说的直白点,这里就是一个深度问题。中国古人有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正统成才之路。其起点就是格物,很类似于我们现在学习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当我们对外在事物和现象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之后,慢慢地才会形成自己的认知。
而僵化的核心是靠时间的力量来破除我们自己与身俱来的一些不足与缺陷,身体的拖累是浅显的,还有思维内部的巨大局限。在这个过程中,外部世界才得以逐渐向我们展现出它本真的内容。然后回馈到我们自己,再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if !supportLists]6. [endif]优化
这个世界唯独变化是不变的,生命不息,优化不止。我们要动态地看待时间这回事。现在回想《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经典,尽管大部分内容还是有很高价值的。但我想再补充一点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当下的每个人很有必要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与智能手机的关系。
两者间的矛盾在于,智能手机在无限地侵占着我们的时间,而我们的时间却是宝贵而有限的。站在那些数量庞大的APP运营者角度,他们只有一个使命,尽可能地提高每个人的使用时间。围绕它,就会展开一些列注意力的争夺战,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就在昨天,抖音、快播、锤子科技三家互联网大佬,一起发布了三款社交应用,又来向我们索要时间。我们真的无力对抗,唯有靠体系,靠我以上提到的六大模块,分步骤分条块地各个击破,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任他东南西北风,最后都化作耳旁风,给我们伴伴奏清凉一下。
ֻ8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