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哟。
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第1天,内容为第1章。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我看它的时候,脑袋里的很多认知都被颠覆。例如:
我们认真学习如何进行时间管理——作者却说时间是不可管理的,认为时间可以管理简直太傻了。
我们都知道可按照四象限法则来规划做事(重要、紧急两个维度)——作者却说对一般人来说,这个方法P用没有。
甚至,作者提出来,“我们”和“我们的大脑”,居然是两回事。
……
在这本书里,“心智”是第一要义,作者认为,只有开启了心智,那些正确的方法,才能真正为我们所用,帮助我们获得成长。
好了,先来看第1章的内容。
寒假期间,老师让你在家里把各科都复习一遍,开学有摸底考。
你虽然不太乐意,还是拿起课本,窝在沙发上,准备开始复习。
复习好沉闷,你打开了最喜欢的音乐,坐下没一会儿,觉得口渴,起身到冰箱拿水,喝完水开始看书。
再次坐下的时候不小心压到了电视遥控器,打开的电视里正在播放你最喜欢的综艺,忍不住看了一会儿,广告时间又换了其他几个台,顺便和好姐妹分享了最近偶像刚出的新专辑。
看完综艺,时间过去了1小时,你突然觉得无聊,想起还没复习,拿起书本,但是看不进,换了首音乐,心里还是有些烦躁,对着天花板发呆。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发呆时,时间又过去了半小时,而此时手中的书,第一页还没看完。
上面这个场景,我相信80%以上的小伙伴,都经历过类似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会管理时间,不会安排时间。所以你可能会去找来大量“时间管理”相关的图书,读一读,书里方法用一用,可几个月后,问题却一点没有解决,你还是那个样,一点没变。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你的心智还未开启,或是心智力量不够。因为心智未启,即使有好方法,你也无法好好利用,收获预期结果。
那么,什么是心智?
在本书中,心智的定义是:一个人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包括: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
简而言之。
心智=过去你所获得的所有(知识+经验+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开启心智,用俗语讲,可以称为“开窍”。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进行自我积累。人与人的差异,正是体现在这一点一点的积累,最后导致的天差地别。
那么,如何才能开启心智呢,这个作者在书里还真的没有多说,只看到一句:一个人认知很多正确的道理后,可能会打开心智。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开启心智的这条“不断积累以认知很多正确的道理”的路上,还需要避免,以错误的方式遇见正确的道理(其实我觉得无可避免)。
例如,做事踏实认真,事业就会做大,这是非常朴素正确的道理,但是因为个别反例的宣传,导致很多人不再相信这种正确的道理,不免让人距离心智开启又远了一步。
总结一下。
要想解决上述场景中的问题,光学习时间管理没有用,根源不在于不会管理时间,而在于我们自己心智未启或心智力量不够。
要想开启心智,就得不断去学习认知正确的道理。心智一旦打开,那么积累自然开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因为这一点一点的积累,日久年深,形成巨大鸿沟。
好了,今天笔记就到这里,笔记并未涵盖所有内容,感兴趣小伙伴可去阅读原书。
书
中
金
句
我们不可能用某一个锤子去砸同一个锤子
但是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哟,老伙计,看到这里了
说明你还挺爱看我的读书笔记
别不承认【狗头】
有空的话
尼可以帮我
点点赞或在看
另外欢迎你加入读书群
和我们一起
每周共读一本好书
别跑,留言让我知道
END
分割线————————————————————————————————————————————————————————————————————————————————————————————————————————————————————————————————————————————————————————————————————————————————————————————————————————————————————————————————————————————————————————————
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第2天,内容为第2章。
在昨天的内容中,我们知道了心智的概念,知道了只有开启心智,才可能不断实现正确的积累。
今天说一说“速成”这件事儿。
自媒体现在发展越来越快了,所以手机上各种广告也越来越多。我就发现了,最近我看的广告,都是什么4节课学会理财,3天Python入门到精通……
咋的了,人家需要花费几年时间才学成的东西,你一周不到就能搞定,太吹了。关键,嘿,还挺有人信。
为啥这么多人信?这是“速成”心理在作怪。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说。
当然,今天不是来批判这些广告的,广告有夸大成分很正常,同时如果通过一些广告,即使不能精通,能入门某个领域,拓宽知识面也是不错的。
回到正题,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求“速成”?
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布兰奇弗劳尔做过一个满意度和年龄相关的调查。
调查显示,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满意程度和年龄分布可以连成一个U型曲线。
一个人一生各年龄段的满意程度
(来源:《把时间当作朋友》)
由图中可以看出,从15岁到45岁之间,人对自己的满意度是呈下降趋势的。
作者的猜测是,从15岁到45岁这30年间,人慢慢脱离无知状态,不再无知无畏,开始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越长大,越发现自己微不足道,等进入职场,开始在所谓理想和扭曲现实中拼斗、挣扎,各种来自社会、家庭、职场的压力,让人透不过气。
想要的太多,需要的太多,但能力又有限,能得到的太少。于是压力越来越大,人越来越浮躁,也越来越不满意。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也容易动歪心思,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什么速成的方法?高人总结的?
例如:
看了几本书,过两天就能写稿赚钱的。
今天接了项目,下周就能做完,下下周就能结款的。
今天学了课程,明天就能用,下个月就能涨工资的。
越是对现状不满意、浮躁、压力大,越想找歪门邪道,越想速成。
但是,笑来老师在书中就说了,
追求速成是不现实滴。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事物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就如同你不可能今天怀孕,明天就把孩子生下来。
速成不可能,想从压力,从浮躁,从恶循环中挣脱出来,想改变现状,怎么办?
去积累。
先树立一个简单的认知:想要改变现状,需要时间。所以,现在你再着急,也急不来。
不得不承认,你现在的状态,是你过去无数个时刻积累的反映。
对你来说,想改变现状,最好的策略,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在相关领域做积累。
积累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同样的,一个人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也要做大量的积累。
举个例子更简单。
A和B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俩人都很迷茫,也不知道能干点啥,但俩人都想进律所。律所门槛高,他们都进不去。
A和B都先找了一份工作。
在工作的一两年间。A在工作之余,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考取各类证书,听各类讲座,学习课程,磨练自己的各项相关能力,这个过程中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法律从业人员。
B呢,虽然有进律所的这个梦想,但是从未付出行动,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工作工资低,同事难相处。想跳槽,又不敢,想换工作,暂时又没那个能力,想学习,也没那个决心,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
两年后,A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轻而易举就进了本市最好的律所。
B呢,因为在法律领域毫无积累,所以与招聘机会失之交臂。幸而B家里有关系,托关系进了A的律所,但是A已经能上手帮着处理案子,B却要像个实习生一样从头开始。
你说B,在做原先工作时,有闲余时间,和A一样,早点开始积累,难道它不香?
像B这种其实算幸运的,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有一定运气。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对于对未来迷茫不知道喜欢做什么的年轻人,我记得樊登老师有一个建议,也是此书中,笑来老师提到过的一句异曲同工的:把当下手头拥有的东西利用好,全力做好手头的事情。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收获。
简单总结一下
1.年轻人对现状不满,又无力改变。压力很大,也很浮躁,越浮躁,事情越办不好,压力也越大,陷入恶性循环。
2.这种状态下,容易把目光转向各种“速成”。
3.作者说明,“速成”是假命题,不可取,需要认识到,“改变现状”需要时间,事物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存在速成这回事。
4.因此,年轻人,从现在起,就开始在你想做的相关领域做积累。
5.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不妨先集中精力把手头的事情做到极致。
6.保持学习,保持成长。
第2章小标题蛮多,都是独立的小块内容,相互间逻辑性不强,我的笔记概括并不全面,建议大家有兴趣去看原书。
书
中
金
句
我们不可能用某一个锤子去砸同一个锤子
但是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分隔线——————————————————————————————————————————————————————————————————————————————————————————————————————————————————————————————————————————————————————————————————————————————————————————————————————————————————————————————————————————————————————
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第3天,内容为第3章。阅读1.5h,读书笔记45min。
第3章的内容不少,13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下又独立的有一块内容,如细细来说,需费不少篇幅,因此只简单归纳精华。
如果用一条线把13个小标题下的内容串起来,我想它是:如何按时完成一个任务。
也就是讨论,很多人总是不能及时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或是自己给自己安排的任务),具体原因可能有哪些。
简单归纳以下5个。
1.错误估计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原因:对任务不熟悉。不熟悉的任务,做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意外”,处理意外需要耗费规划之外的时间。
解决:马上动手去做,积累经验,熟悉任务的每一个步骤,完成后,对过程进行总结,对流程做优化,下次即可做到正确估计任务时间,并且高效处理任务。
2.迟迟不肯开始,拖延
表面原因:上面说的,错误估计时间,总认为还来得及。
深层原因:恐惧。
(1) 来自内部的恐惧:害怕做错,做不好,所以不敢开始。
办法:需要明白,只要开始做事,就一定会遇到问题,会出错,每个人都一样。
(2) 来自外部的恐惧: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办法:接受建设性的评价,不理睬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真正做事的人,不会随意打击别人。如果打击了,通常也是给与了建设性的评价。而不认真做事的那些人,你管他们怎么说?
3.用勤奋掩饰逃避倾向
体现:很勤奋,但每天都在做最简单的那些事,导致不出结果,事情迟迟完不成。
原因:害怕困难,所以回避困难,只做简单的部分。对困难的那部分视而不见,甚至期待随着时间流逝,困难会自动消失。
办法:快速做完简单的部分,然后花时间专注在困难部分上。需要明白,做有价值的任务,一定会遇到困难,价值越大,通常困难也会越大越多。
4.不会拆分任务,安排任务,不懂得多任务并行
原因:其实就是不爱动脑子。
办法:做事前,先拆分任务,把大任务分为多个子任务,子任务再拆分,直到能把多个子任务清楚安排到自己不同的时间段里去。
对于所有子任务,也要进一步分析,有没有可以在同一时间段内一起执行的,提高效率。如泡茶,等水开的那几分钟,别愣着,你可以准备茶杯、茶叶,水开了就能泡。
5.感知时间能力差
体现: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一整天没歇过,但事情却没什么进展。
原因:没用的事情做得太多,消耗的时间太多。
方法:记录时间开销,就像记录账本一样,知道自己的时间都用在什么地方了。然后再制定时间预算。
好了,简单总结,不能涵盖所有内容,看原书收获一定最多。
只看精华或者总结,无法代替看书体验。
希望爱阅读的你,有所收获,bingo。
书
中
金
句
我们不可能用某一个锤子去砸同一个锤子
但是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分割线————————————————————————————————————————————————————————————————————————————————————————————————————————————————————————————————————————————————————————————————————————————————————————————————————————————————————————————————————————————————————————————————
15岁的时候觉得学游泳很难,放弃游泳,到18岁的时候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的时候觉得学英语难,放弃学英语。28岁的时候出现一个很棒,但是要英语很好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我想你一定听过蔡康永的这段名言。
听归听,听完后领悟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从此把“学习”当成每天必做事情的,我相信100个里都没有两个。
今天是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第4天,内容为第4章。
这一章的内容是——学习,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让你,对学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拒绝学习
你知道吗,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但是每个人主观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学习的人和不学习的人的主观世界,差别非常大。
学习的人。
例如你原来不会英语,现在学会了英语,那么其实你的主观世界就发生了变化,走向了“更高”层级的世界。形象地说,假如世界分100级,你就从30级跨上了31级。
通过英语这个介质,你能与世界产生更多的连接,由连接带来的各种甜头(如更好的工作机会or薪水等),也就是学习的反馈和成果,让你迷上学习。
因为你知道,学习是有回报的,而且回报不少。由此进入一个学习的正向循环,人生越来越好。
不学习的人。
你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很兴奋,但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你去告诉你的好基友们,一起来学习,你还用自己的例子做参照,可是没有人听你的。
你很想把他们也从
30级的世界拉到31级,你还把31级门打开了,可他们懒洋洋的,就是不进来。(注意,并不局限于英语学习,此处只为举例方便)
为啥他们不进来?
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习的好处,没有体验过学习带来的好处,自然没有一个内在驱动力,促使他们去学习。
吴军老师有一个类似观点:做事情想成功,就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有一次成功的体验。因为大脑会记住成功后的体会,那种喜悦,那种让你很爽的感觉,会促使你想再做这件事,以求获得更多喜悦、爽感。
此外,成功体验会带来自信心,并且这种成功的感受和自信可以延伸到其他事情上。
所以,不爱学习的小伙伴,不妨从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开始,完成好小任务,一点一点积累自信心,慢慢的……再挑战大的学习任务。(“微习惯”某种程度上应用的也是这个原理)
学习不是学了马上有成果
好了,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如何让自己开始学习,接下来,我要提醒你一个简单的认知,为了防止你觉得学习无用,半途而废。
这个认知是:学习的时间和成果,两者并非线性关系。
这是很多人的认知误区,大家习惯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当你遇到一分耕耘,0分收获时,我担心你会破口大骂,说学习P用没有。
学习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可能真的一点进展和收获都没有。但是突破某个临界点后,就会突飞猛进。
很多人之所以半途而废,是因为还没坚持到那个临界点,还没体会到学习带来的“爽”,就放弃了,于是一辈子都没有一次学习方面的成功经验。
与此同时,看到别人的突飞猛进,还会在心里猜测,他一定比我聪明,或者他可能有什么窍门。(我估计只看到别人人前光鲜,看不到别人背后努力的人,就是这么想的)
没人可以长时间忍受失望,所以你需要提前知道,学习与成果关系非线性,你需要依靠毅力熬过临界点前的那段时期。
还是那个比喻,常压下水到达100摄氏度才会沸腾。你今天的学习行为,或许只是把50摄氏度加热到了51摄氏度,但是,没有每一个今天的积累,水到不了100摄氏度。
嘿,又说到积累的重要性了。
学习的渠道有哪些
知道了学习要尽快尽早开始,并且不能半途而废,那么,怎么进行学习呢,下面咱们说一说学习的“渠道”。
在这本书中,学习的渠道包括3种。
体验:如吃糖,知道它是甜的。
试错:如无缘无故打别人一巴掌,别人会打你。你会知道打别人是不对不合适的。
观察:如看到狗蛋无缘无故打别人一巴掌,别人打了他。你也会知道打别人是不对不合适的。
这3个途径,各有优劣和局限。
体验:来自亲身经历,一个人接触面有限,因此由此学习来的知识也有限。
试错:也来自亲身经历,因此也有与体验同样的局限。与体验不同的是,试错可能一错不起,因此试错更需要勇气。
观察:不必来自亲身经历,只需要“观察”别人的经历,学习相关经验,突破了你“个人去经历”这个局限。
所以,观察,可以认为是我们接触到更多元的知识,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那么,可以观察什么呢?
观察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聪明的人,不聪明的人,男人,女人,科学家,医生……观察他们吃饭,做学问,工作,吹牛皮……都可以观察,但是我们个人局限在某一个物理空间下,怎么分身去观察这些人,来让我们自身获得知识和经验呢?
阅读。
阅读突破了时间界限、物理空间界限,突破了国度、种族,让你可以去观察(学习)上述提到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收获别人的各种各样的经验。
不会社交,去看时间淘洗后留下来的那些最经典社交类书籍。
不会理财,去看最经典的理财类书籍。
不会表达,也有表达类书籍等你。
……
“观察”学习法突破了我们自身界限,“阅读”则是最重要的观察方式之一。
好了,知道如何获得知识,要想从知识中获益,还得学会正确地思考。
话说思考就思考,还有正确的思考之说?
有呗,关于“思考”的内容,下一章,明天再来说。
希望爱阅读的你,能够有所收获。
书
中
金
句
我们不可能用某一个锤子去砸同一个锤子
但是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分割线————————————————————————————————————————————————————————————————————————————————————————————————————————————————————————————————————————————————————————————————————————————————————————————————————————————————————————————————————————————————————————————————
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第5天,内容为第5章——思考。
昨天说了“学习”,今天来说“思考”。
不造是笑来老师倦怠了还是我倦怠了,后面这几章,让我拍案或共鸣的内容,几乎没有。
反倒觉得啰里啰嗦,一句话讲得清楚的,扯七扯八说了很多,当然能感觉到用心,也知道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
还是简单来说说具体内容吧。
人群中,普遍有这么个现象——遇到问题,不喜欢独立思考。
就好像思考会要人命,能不思考就不思考。
在作者看来,不思考的人,绝不会少于80%,而剩下20%的人,又有80%不懂得正确地思考。
因此这个世界,有4%(20%*20%)懂得正确思考,看清事物本质的人,和96%不懂得思考,糊里糊涂的人。
这么一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还真是对的。
那么,为什么大家这么排斥“思考”呢,大概还是因为思考要费力气(作者的部分观点我不太认同)。
很多时候,不必费力去思考,也能活下去(还活得不错),而适应了这种不思考也能活的状态后,还有啥必要思考呢?
如差生,发现自己成绩差,也不会怎样,父母不会不给饭吃。思考多吃力啊,费那个劲儿干嘛。
然而。
懒惰很舒服,但要想有好生活,就不能懒惰。
同样的,不思考很舒服,但要想有好生活,就不能不思考。
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思考呢?结合作者的观点,我认为是这样的。
第一, 准确理解信息。
第二, 捋清楚信息间的逻辑关系。
妨碍我们准确理解信息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脑子里,清晰准确的概念太少。
脑袋里的概念混乱,导致无法准确理解,无法准确理解,导致捋不清因果关系,自然无法正确思考。
这么说太生涩,举个例子。
“轻松”的近义词是放松、松弛、舒缓、轻快,这几个词除了包含“轻松”这层含义,还各自有其他的意思。
但是如果一个人对这些词语的概念很模糊,当别人用这些概念表达其他意思时,这个人就无法准确理解了。
因此,只有当脑袋里的概念是准确且清晰的,才能拥有正确的思考。而脑袋里清晰准确的概念越多,思考质量也越高。
正确的思考除了需要脑袋里有大量清晰准确的概念外,还应当有一套相对合理且合适的逻辑体系。
例如,在分析因果关系时,如果有一个命题是:因为A,所以B。
首先,要想到的是,A是不是确实为B的理由?
其次,A是B的理由,那是不是唯一的?
最后,如果我们需要找出最重要的理由,A是不是最重要的那个?
要达到这样的“逻辑缜密”的程度,作者给了一个我也不造有没有用的方法(没试过所以不造):从现在开始,时刻注意自己或被外界灌输的念头,甄别其中的逻辑关系,训练思考能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应该很难哇)
读完“思考”这一章,感觉没啥特别,如果要搞清楚“思考”这个东西,更建议去阅读专门的相关书籍,如《思考,快与慢》。
第5章看得快,顺便看了第6章“交流”,同样感觉收获不大,去看相关门类更专业的书籍会更妥。
有时候反思,某些我觉得作者写得不够好的内容。到底是因为我还没到那个水平,欣赏不来,还是因为作者确实可能写得不咋地……
《把时间当作朋友》快读完啦,下周读本简单点儿的,希望爱阅读的你,能够有所收获。
书
中
金
句
我们不可能用某一个锤子去砸同一个锤子
但是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分割线——————————————————————————————————————————————————————————————————————————————————————————————————————————————————————————————————————————————————————————————————————————————————————————————————————————————————————————————————————————————————————————————
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第6天,最后2章内容,读完咯,明天滴复盘,挪到今天。
最后三四章的很多观点,大部分都早已内化,因此读来没啥特别感受。
本书内容较杂,很难总结,因此以条形式简要摘录部分内容。(非原文)
1.无论你高不高兴,希望不希望,时间自顾自流逝,无法管理,可以管理的,是你自己。
2.很多人不爱思考,导致的结果是花大量时间重复做简单的事,工作无进展,人生无进步。
3.控制你的大脑,而不要被大脑控制。(懒于思考的表现,就是被大脑控制)
4.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速成这回事,脚踏实地做积累才是正确法门。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需要时间,最好的策略,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做积累。
6.删了一句,懒得改序号。
7.不必太在乎奚落你的人,有本事的人没空奚落你,没本事的,你管他干啥。
8.做事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常态,没有困难挫折,你也只会原地踏步,无法成长。
9.记录时间开销,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的时间都花在哪了,IQ正常,每天忙碌,却没工作成果的尤其要做。
10.做事前,先预演一遍整个过程,找到可能出纰漏的地方,提前做准备,可以提高做事效率,显得游刃有余。
11.学习途径有三种,体验+试错+观察,其中观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且不必亲身体验,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而“阅读”又是最重要的一种观察。
12.一个人脑袋里清晰准确的概念越多,这个人的理解能力也就越强,某种意义上,学习能力也就越强。
13.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果的关系非线性,前期需要熬过一段很艰难的过程,但是突破临界点后,量变引发质变,学习就不再痛苦,而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14.很多时候你对工作没兴趣,是因为你暂时还没能力把它做好,并非真的没兴趣。
15.你以为你的兴趣在别处,但是到了别处,你又会发现,工作做事情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必然的。
16.你以为缺少的是合适的工作机会,其实缺少的是工作能力,这个问题,跳槽解决不了。
17.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要想做好,秘诀在于:积累。
18.方法很重要,但是在绝对的积累面前(也可称之为坚持、持续努力),方法并不那么重要。
19.人脉是建立在可以“公平交换”的基础上的,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比去勾搭什么高级人脉都重要得多。人生说短不短,勾搭到一次,第二次人家未必肯了。长期来看,凡事需得靠自己。
20.所谓迸发灵感,其实是在某个方向刻意做大量积累后,在遇到某情境时,被调用的情况。
21.明确未来方向,尽快开始积累(积累意味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非常重要。很多人的现状是骑驴找马,这份工作不想待,下一份又没勇气找,于是青春就这样白白消耗。
22.你发现了,我有很多句都说到了积累。这本书的核心,也是这两个字:积累。甚至在我看来,或许人生成功的秘密,也在于这两个字:积累。
书
中
金
句
我们不可能用某一个锤子去砸同一个锤子
但是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哟,老伙计,看到这里了
说明你还挺爱看我的读书笔记
别不承认【狗头】
有空的话
尼可以帮我
点点赞或在看
另外欢迎你加入读书群
和我们一起
每周共读一本好书
别跑,留言让我知道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