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还没有看完。
其实有点看不下去。
书里描写的人生,委实凄惨到一定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
据说是作者林芙美子自己的人生。
这本小说最为人称道的是作者首创的日记体私小说形式。
确实,不用这种形式,这么凄惨的一生怎么才能呈现出来?
断断续续,勉强读完第一部。还剩两部。
一边读,一边莫名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电影,《诗》。
就是最近得了奥斯卡女配的韩国演员尹汝贞演的。生活困顿不堪,却一心要学着写诗。
一样的,身陷泥沼,却不忘仰望星空。
最困顿最不堪的时候,也一直在读书,写作。
比如下面这段,是她在做保姆的时候的经历:
停靠在遥远的小站
雪光放亮,
信步走进寂寞的村庄。
雪花纷飞。我忽然想起来了啄木的这首诗歌来,乡愁亦油然而生。推开茅房的窗户,傍晚的门灯渐次亮起,如同昔日在信州山上倏然盛开的杜鹃花,红艳艳的异常美丽。
从文字里可以看到她躲在茅房里,因为,只有躲在茅房里的时候,才感觉身体是属于自己的。而她躲在茅房里,却想到了一首诗。
讨厌小孩,但她带的百合子却一趴在她背上就能安然入睡。
于是,谢天谢地,终于可以读一会儿书了。她说。
我从廊下的书箱中,取出一部契诃夫的作品来读。契诃夫是我的精神的故乡,他的气息和姿态是如此地活灵活现,仿佛在我黄昏般的心灵上低声细语。
又有一阵,自己摆地摊卖东西。
我的摊位夹在女老板的钢笔摊和门上不知写了什么的老爷子的摊铺之间。我从荞麦面摊借来了木板套窗,挂上针织大裤衩,又写了一块“一件二十钱”的招牌。然后便借着钢笔摊的灯光,阅读《兰德之死》。我深吸了一口气,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风中似乎蕴藏着遥远的记忆。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潮如织。
又有一阵,是在一个小旅馆里做女佣。
楼下喧闹沸腾得像开水锅,而楼上女佣的房间却寂静得好似鬼屋。我的眼泪簌簌地掉下来,悲哀泛滥成灾。我好想过一种正常的生活啊,安安静静地读会儿书。 在那些落寞的日子里,我便渴望拜读契诃夫、阿尔志跋绥夫和施尼茨勒等作家的作品,它们是我心灵的故乡。
林芙美子常被称为“日本的萧红”。
这样困顿的生活,天然而灵性的文笔,确实也很有些类似。
我一边看着,一边反思自己的人生,真是日日浪费辰光。
书架上还堆了好多想看的书,因为太多每每觉得无从下手。
于是一直让所有的书束之高阁。
随便抓一本下来,不就可以开始了吗?
生计也没那么困难。空余时间明明也有很多。
读什么不好,非要成天刷着手机虚度年华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