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初唐四杰”之首,诗歌辞赋俱美,堪称一代才子。祸及其父,终日惴惴,寝食不安,可谓一个孝子。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实为一枚棋子。
王勃,一代才子,当之无愧。他幼年聪慧,六岁作诗,词情英迈,构思巧妙,显示了杰出的文学才能。九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其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可见其博学多才。十岁便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十三岁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寻求入仕机会。十四岁上书直陈政见,被赞为“神童”。十六岁,作《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撰《乾元殿颂》,使唐高宗为之惊叹:“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从此名声大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使得高宗拍案,惊呼“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及至读完四韵八句的《滕王阁诗》,高宗连呼:“好诗,好诗!”继而大赞:“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得知王勃落水而亡,高宗喟然而叹:“可惜,可惜,可惜!”据说,王勃作《滕王阁诗》时,在“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中,故意将“空”字空抽去,留下一大堆文人左猜右想,无奈都不能让阎都督满意。阎都督不得不破费纹银千两,讨得一字,而且不得不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一篇《滕王阁序》让历代文人陶醉,序中表达的不只是王勃的失意与期盼,荣辱与沉浮,也是无数文人墨客际遇的真实写照,可以说是以一人之语代众人之言。其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等句,更是一直被后人传诵不已。
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因诗文而出名,也因诗文而被逐。十八岁时,他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他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本意在于讨伐英王,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被圣上得知,惹得龙颜大怒,斥责其为“歪才,歪才”。于是,王勃被赶出王府,继而被逐出长安,仕途受挫。
从小就被儒家文化熏陶的王勃,既是一个才子,也是一个孝子。二十一岁那年,王勃好不容易从蜀地回到长安,获得参军一职。不料却因私藏官奴,继而将其杀死犯了死罪。幸而适逢大赦,未被处死,但是他的仕途被彻底终结。他的父亲也受牵连,被贬到交趾当县令。此地即今天越南北部,当时是荒蛮之地。深受儒家教育的王勃,因此愧疚万分。“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其内心的羞愧和自责可见一斑。眼见得父亲穿三江,过五湖,越过东瓯,远涉南海,止足交趾,黑发人送白发人,身为孝子,不能竭尽孝道,反而因自身之罪,祸及父亲,去挫伤远远大于朝廷对自己的自己的责罚,此中苦楚,无以言说。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王勃处于失意、愧疚、自责而又无奈的煎熬之中。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诘问中,在“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落寞里,“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的王勃不得不自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与其说是状身外之景,不如说是发内心之情。北雁南飞,惊寒秋水,于是悲从中来,他喟然长叹“槛外长江空自流”!
依我之见,王勃的悲剧,正是封建时期历代文人的精编版本。在尊奉“三纲五常”的体制下,文人何尝不是一枚小小的棋子,被达官显贵玩弄摆布,一不小心便成为皇室权臣争夺利益的牺牲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王勃第二次被贬,究其主因,是他恃才傲物,被同僚所嫉,于是,设计构陷,置之死地,这实在是封建权臣惯用的伎俩!至于王勃的死亡之谜,无论是投海自杀,还是溺水惊悸,抑或是船翻落水,仔细考究,哪一种与封建体制脱得了干系?纵观中国文学史,其实是一部又一部历代文人墨客的跌宕起落、荣辱沉浮、得宠失意的连续剧。
作为才子,王勃令人惊叹;作为孝子,王勃使人感叹;作为棋子,王勃让人悲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