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进步发展,但很多事情依然保有着 它最初在社会中出现时的状态。比如法院,银行,医院的窗口,一层薄薄的玻璃,还是隔开了明显的界限,区分出了不同的空间,代表着某种不可逾越的距离。也给来办事的人某种心理威慑,要守规矩,按规则办事。但这个窗口一站要站好久,还是有点不舒服的。
听后面律师吐槽某郊区法院,办事效率太低,上午取的号,到下午三点半还没等到,而我们开完庭出来不到三点的时候去立案窗口取号立另一个案子,已经没号了。我说每天多少个号是固定的吗,会放号吗,或者可以查询到吗,还是截止到几点就不能再取号了。他说,这我也不知道,看每天的情况,网上查不到,我也不能确定每天会来多少人,办多长时间。嗯,总之,就是要来跑一趟,还得早来,才能取个号,然后可能还要耗一天,来法院就像来医院,“求医问药”,解决“社会病灶” ,代理人来可能也就吐吐槽算了,但当事人自己来处理纠纷,可能真的像看病吧,心情病了,烦事缠身,还要久等。
说回庭审,作为原告组,确实有某种心理上的“优越感”,毕竟是“我们来找茬”。但庭审结束,看到被告席上那位头发有点花白的中老年人,突然有点辛酸。我们几个只是初出茅庐的小孩,庭审后询问公司是否还在经营,账上应该有钱的吧,公司不是转让了,做了股权变更吗,转让款还没到账吗,他挺慈祥文雅的,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正视同事的眼睛。近两年受大环境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下去,都选择和大公司合作,进行融资,但资金链一断,公司就苟延残喘了,导致我们的工作量也加大。看到某人点赞的那条抖音,真的大家都太不容易了,渐渐理解了很多人,很多事情。深深体会了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社会生存法则,永远是弱肉强食,尽管我每次都对自己的被告抱以 不忍之心,但谁都不能充当救世主,自人苦难自人扛。向人含笑背人咳,小恙轻随懒自呵,谁不是人前保持平静,人后舔舐伤口。
说到融资,互联网金融,各种信贷平台,私人钱庄的发展让缺钱的人可以即时满足,出借人也能坐收渔利。各种实业,传统行业也开始涉足,最高院出台司法解释,严厉打击各种放贷,但依然挡不住即时满足的快感和人们的赌徒心理。我见过太多被网贷催垮的人,尤其是网络赌博再加网贷,挥手之间,几十万付之东流。也看过很多公司因资金链断裂,瞬间崩盘的案例。人们好像上了快速单行轨道,不知道谁在推谁,谁在催谁,根本停不下来。做实业的法人开始浮躁,一无所有却抵不住花花世界诱惑的年轻人开始浮躁。人们都想赌一把,拿未来做赌注,换取现时的满足。因此崔生了很多环环相扣的社会乱像。
我曾经也觉得,人要格局大一点,做事的眼光放长远一点,能花钱的人就能赚钱,想办法开源,而不是节流。但这和勤俭节约,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并不冲突。延迟满足也是一种自律。
希望能读到这篇文章的你,不管是初入社会的青年,还是刚刚起步的企业主,都能在现有能力和资源范围内实现理想或收益最大化,别过分消耗未来,别被“金融”和社会浪潮套进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