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非暴力沟通 #
让爱融入生活
【见】
马歇尔·卢森堡在第一章写道: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我称呼之为“非暴力沟通”。
听到批判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这样的给予让施者和受益者同时受益。由于施者的给予既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受者获得馈赠,却不会有心理负担。与此同时,施者会因自己行为的价值更加欣赏自己。
非暴力沟通过程: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感】
原以为这是一本关于说话技巧的”工具“书,没想到这竟是一本心理治愈系列丛书。显然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帮助读者建立自己的沟通体系。现当代,大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而语言暴力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伤害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有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敌视。非暴力沟通即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也是一种思维的习惯。学会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或许也是在疗愈内心深处隐秘的伤害,让自己的心智和情感在不断的修复中得到超越。这样,那些因为沟通不畅产生的愤怒,焦虑,沮丧等等负面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少,爱也会越来越多融于生活。
【思】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一方面诚实的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关切的倾听和体会他人。
观察: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这里的观察,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反应客观存在,而非对事情的判断和评价。强调对事情本来面目的认识,不做导向性的思想偏见。
感受:关键词是:兴奋,喜悦,感动,欣慰,踏实,害怕,着急,紧张,尴尬等。这里要学会区分感受与想法。想法,更多的带有自己的判断,比如:被打扰,被轻视。。
需求:刚刚的那些感受,正是因为自己有什么样的需求,才会显现出来。诚实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负责。
请求: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需要他作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的越清楚,他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区别命令和请求。
【行】
每天晚上都感觉时间过的飞快,接了上晚辅班的孩子回到家已是8,9点。此时,小朋友的作业总有一些还需要检查和订正修改。当他再磨磨蹭蹭的没有按照我想的时间来完成,我就开始有些不爽了。在这之前我一定会暴力语言来命令他催促他,但现在我会平静的跟他说现在的时间,并且我们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完成。如果睡得很晚,我们都会焦虑,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我希望我们在什么时间内能完成所有的事,早早的上床休息,然后我再请求他,抓紧忙完手边的作业,洗洗安睡。
与孩子的沟通,更要放下傲慢与偏见,试着倾听,培养尊重和爱。这样,我们会更加情意相通。
网友评论